凤山查氏宗祠
凤山查氏宗祠
共 155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36
历史沿革
清康熙三年(1664年),查公艺始建凤山查氏宗祠。
清咸丰四年(1854年),凤山查氏宗祠遭毁坏。
清同治三年(1864年),查兆驚等人集资在原址重建凤山查氏宗祠。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查允滋、查仲之、查启明等人组织扩建凤山查氏宗祠。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凤山查氏宗祠扩建完成。
1978年后,由于凤山中心小学在凤山查氏宗祠建立初中部,査氏后人出资在该宗祠附近1千米外修建一座学校,学校才搬出该宗祠,恢复宗祠功能。
建筑格局
凤山查氏宗祠分为查氏宗祠和查氏客馆两部分,占地2460平方米,由广场、花园、大天池、大礼堂、后堂等部分组成。查氏宗祠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现存享堂、后天井、寝堂等三部分,占地751.58平方米。查氏客馆位于宗祠的南侧,坐西朝东,占地352平方米,砖木结构。
凤山查氏宗祠
主要建筑
享堂
享堂为六柱五开间。总面阔14.95米,明间7.1米,次间4.15米,梢间3.7米。总进深13.25米,前檐廊4.3米,前后金柱距6.9米,后檐廊2.05米。享堂内的柱子均为梭柱,柱础有方形、鼓形、莲花瓣形等,金柱高5.63米,胸围1.71米,前檐柱比金柱粗,胸围达1.81米;木构架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样式,大梁为千年银杏树所制,硕大结实,梁架的特点是梁低于柱头一大截,檩条落在柱头上而不落在梁头上。梁架、柱等构件较朴素,仅明间骑门梁正面刻灵芝纹,较为雅致,反衬出前檐卷棚轩的华丽与卷棚轩双步梁雕刻的精致。装饰集中在瓜柱下端的驼峰和梁两端的梁托上,使之几乎成为雕刻构件。驼峰的处理很特别,外形像花篮每个驼峰左右两面不一样,向中轴的一面比较华丽,雕琢题材分别是:中榀为松鼠、葡萄加牡丹花,次榀为蝴蝶加牡丹花,山榀只有牡丹花;它们的另一面,都只刻流云。松鼠、葡萄象征多子,牡丹象征富贵,蝴蝶象征长寿。梁托的雕刻题材都是灵芝,层次多,雕琢深,立体感很强。全堂地面墁铺大块青石板,大厅明间的台阶条石长4.95米,宽0.95米;厅中央有一块“拜石”,大约2.3米见方。
寝室
寝室两层楼,楼梯设在左右两厢里。寝底层正中,悬挂婺源查氏始祖查文徽的画像。画像两边有联文二副:一曰“北宋迁居已传四十余世,南唐地更有千年之遥”;另一曰“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寝室楼上,是供奉历代先祖牌位之所。
文物价值
查氏宗祠是婺源查氏仅存的一座宗祠,是中国儒教宗法制度、宗法思想的物化象征,也是礼制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研究徽州地区家族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凤山查氏后裔,较出名的有:科甲鼎盛的海宁支派,明清时乡试中举76人,进士及第20人,仅康熙一朝就有“一门七进士,叔五翰林”之称;有精通医术的太医院正使查恕,曾受明太祖赐一品服加蟒玉;当代武侠小说家(金庸)等。
文化活动
2005年4月,散居在嘉兴、海宁等地的查姓家族代表共21人来到故里婺源,探访婺源查氏一世祖查文徵曾经隐居地查公山,参观凤山查氏宗祠。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凤山查氏宗祠被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凤山查氏宗祠位于境内。
交通指引
自驾:自婺源县人民政府出发,路程约为39.3千米,约49分钟到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