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码通,凭什么割据陕西?
共 3595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2-01-12 02:49
西安不愿“割肉”。
去年6月,《人民邮电报》发布了标题为《“科技抗疫”中流砥柱:西安电信“一码通”平台服务保障专班》的文章。
文中写道,西安电信“一码通”平台服务保障专班曾获2018年“最具创新SaaS服务商”奖、中国信息通信与大数据应用创新优秀成果奖金奖。团队以代码和光纤为武器,攻克重重难关,每行代码、每张图片、每个技术文档都反复核准,优化再优化,精益求精。
7个月后,在第七次西安市核酸筛查工作中,西安市民发现,由于一码通系统崩溃,他们的防疫信息无法显示,本应在上午完成的全市核酸检测只能暂缓。
这不是西安一码通第一次崩溃,早在2021年12月20日,西安一码通由于访问量过大导致的崩溃,使整个西安陷入到“数据荒漠”时代——旅客被挡在旅店外,乘客被挡在高铁站外,上班的员工向保安发誓自己拥有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刘军不得不在新闻发布会上呼吁:
“为了减轻系统压力,建议广大市民非必要不展码、亮码。”
刘军为此次事故付出了代价——在西安一码通半个月内第二次崩溃后,刘军因履职不力遭到停职处罚处分,而他背后的西安健康码疑团才刚刚浮现。西安市宁愿遭国家督导组批评,也不愿放弃西安一码通,融入陕西健康码的阵营当中。
西安一码通项目上线于2020年2月18日,由中国电信西安分工细负责招标采购平台开发服务商。在西安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官方网站,用户可以查询该部门2020年决算公开报告。其中,西安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全年建设了多个项目,包括一码通平台、12345市民热线综合服务平台、疫情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12345市民服务热线APP。
而这四个项目的支出分别是2583万元、1408万元、749万元和39万元,相较2020年西安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全年预算的18594万元,一码通平台建设一项就占去了13.89%。
在自评结果一栏,西安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对一码通平台建设项目给出了100分自评得分,理由是绩效目标均已完成。这些绩效包括西安一码通注册人数不低于2000万;网络安全威胁拦击达到100%,平台可用性不低于99.99%;数据可靠性不低于90%;重要业务系统故障定位排除时限不超过30分钟;优化提升及运维时间为2020年6至12月;疫情相关处置时间达到7*24小时。
从两次系统宕机的事实来看,西安大数据资源管理局有必要重新考虑一码通的项目评分。一位西安一码通用户对「科技新知」表示,在西安一码通的两次宕机中,第一次从早八点左右一直持续到当晚,第二次的崩溃时长也超过一个小时。值得鼓励的是,第二次一码通修复过后,打开速度明显更快。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一码通宕机时间后,工信部总工程师韩夏曾于2021年12月30日至31日来到陕西省通信管理局调研,韩夏要求西安一码通加强技术改进和网络扩容,确保不出现拥塞宕机现象。仅4天之后,西安一码通再度以全面崩溃的方式作出回应。
而建设并运维好健康码平台,并非一项难度极大的任务。在西安市一码通2583万建设费用曝光后,有网友吐槽称:“这样的平台,搭建难度相当于大学毕业设计。”
一位相关技术从业者对「科技新知」表示,西安一码通的建设难度并不大,出现崩溃的主要原因是问题考虑不全面,如特殊应急方案等措施不到位。这直接导致西安市民的核酸检测、交通出行全面停摆。
项目背后同样存在疑点,在西安一码通采购信息公示公告中,相关服务商往往为单一来源采购。招标方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给出的理由是“用户指定”,即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指定服务商。
例如,西安一码通的技术平台、软件产品开发被指派给西安东软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一码通大数据可视化分析项目被指派给中译语通科技(陕西)有限公司;一码通项目码引擎子项目被指派给西安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一码通扫码设备采购项目被指派给西安兆天系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此外,阿里巴巴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在西安一码通的单一来源采购供应商之列。
2021年春节前夕的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春运期间,要落实好防疫健康码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全国互认、一码通行。连维良特别强调,一码通行技术上完全具备条件,春运期间不能“过度防疫”,特殊原因健康码不能互认的,需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春运疫情防控专班提前报告。
背后是全国健康码的“群雄割据”。
自2020年2月11日杭州上线地方健康码以来,全国各省市纷纷上线自己的健康码系统,仅2020年末,全国已经出现天府通、安徽安康码、赣服通、浙里办、北京健康宝、苏康码、河南健康码、辽事通、吉事办、皖事通、随申办、闽政通、津心办等多个省级行政区的专属健康码系统。
尽管从2020年2月29日起,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已经推出了全国范围的“防疫健康信息码”,但多地区仍然以自有健康码为执行标准,数据互通进度整体较慢。
而健康码割据现象的产生,包含以下原因:
1、配合各地防疫政策变化。由于防控形势不同,各地往往会采取不同防疫政策,而自建健康码平台有利于统一执政标准。以2021年春节返乡政策为例,对于中风险地区人员,福州、北京要求集中隔离14天,天津、太原要求居家隔离14天,杭州、呼和浩特则无隔离要求。
2、配合本地的疫情防控能力。一位疫情防控参与者表示,其所属地区各级信息采集点标准不一,数据通用性极差,不同登记点分别存在手写、电脑录入、扫码等多种统计方式。而在疫情早期,尽快推进本地统一健康码,有利于大数据统计尽快落地。
而翻阅相关公告,地方健康码往往是一个或多个企业建设的结果,且并不依赖本地企业。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四家公司参与了北京健康宝的开发;位于上海的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拿下了云南省电子健康码的建设项目。
这意味着,本地政府选择本地企业建设本地健康码系统,更利于管理的逻辑并不扎实。
而此次西安一码通项目中,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反常地选择了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将项目派给西安本地企业,而承包商的水平显然存疑。《人民邮电报》的报道显示,“一码通”平台服务保障专班用两天两夜的艰苦工作,终于攻克了一大技术难关——将一张图片从1MB压缩到100KB。
2020年10月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期间,国家督导组曾指出,西安市拒绝与陕西省其它地区健康码数据互通,陕西健康码与西安健康码两码并存。10月31日,相关单位答复称,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将两码融合为陕西省疫情防控码。
时至今日,陕西省疫情防控码迟迟不见踪影,西安一码通仍然是西安用户的唯一可选健康码。
对当地政府来说,这意味着对本地人口流动数据的管理能力增强,减少数据流失风险;然而对普通用户来说,这意味着使用上的极大不便。不止一位用户在社交媒体表示,不同健康码系统的判断标准不一致,有时健康码甲显示绿码,注册健康码乙后立即显示黄码。
此外,多码并行意味着财政资源在“重复造轮子”中被消耗。相关报道显示,西安健康码从2020年2月25日上线,2021年2月,陕西省逐步停用市级健康码,改用陕西健康码,而西安始终未改用陕西健康码,大量的人力、物力仍消耗在对西安健康码的运维上。
而放弃市级健康码,意味着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
一方面,这意味着健康码运维团队必须解散,所有供应商都不再享有健康码系统建设、升级和运维所附带的财政预算,团队的绝大部分建设成果归零。
另一方面,健康码作为市民必备,打开率极高的程序,具有极高的流量价值。西安一码通除了提供健康码功能外,还提供了西安旅游版块等内容。和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争夺健康码标准的逻辑一致,地方坚持自建健康码系统,有利于利用健康码流量完成产品引流。相比之下,陕西健康码无任何产品推广内容。
而西安大数据资源管理局通过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选择的服务商,没能为一码通提供扎实的技术服务,反而在这场抗疫基础设施建设中展开了甩锅大战。服务商之一东软集团董秘在回应投资者疑问时表示,此次系统崩溃与东软集团负责的应用层无关;另一服务商安恒信息则表示,没有发现西安一码通遭受网络攻击迹象。
如果回顾2020年以来,各地健康码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早期健康码主要为市级政府主导,标准混乱,一人常备五六个健康码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在全国统一健康码体系建立后,健康码数据互联互通,减少“割据”理应成为趋势。西安市抱有侥幸心理,坚持早期抗风险能力不成熟的一码通系统,这或是西安一码通闹剧出现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