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静江府城墙

共 2576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2:23

历史沿革

桂林静江府城墙古南门于南宋三年至五年(1262~1264年)建造,名威德门。明八年(1375年),桂林城池扩展至阳江,原宋代南部城垣逐渐损毁,仅存此门。门上的城楼多次变更,元至正门楼为关羽祠,明正德年间改为应奎楼,嘉靖初又改仰高楼。
桂林静江府城墙东镇门建于南宋五年至八年间(1269~1272年),不过当时未有名称,明代称为“东正门”,清代康熙年间始称“东镇门”。
南宋二年(1277年),元兵进攻桂林城,桂林守将马率部特城相持三个多月,经历百余战,最后壮烈殉城,元兵才占领这座城池,充分显示了静江府城墙的防御能力。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桂林保卫战”,静江府城墙在战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特点

静江府城池图
从《静江府城池图并记》及现存的城墙遗迹来看,静江府城墙其大致范围为铁封山一叠彩山一伏波山一滨江路一杉湖北路一榕湖北路一翊武路—小肉的管城,管城内有鹦鹉山一铁封山的环形区域,周长约7千米。静江府城墙巧妙地以石山、河流、湖塘作为天然屏障,外墙以青砖为主(元代瓮以大石)。城墙外设马面,内有藏兵洞。开辟大小城门13座,团楼、望火楼、万人敌、马面楼等大型城上屯兵设施15处,硬楼等防御设施37。静江府城墙东面以漓江,南面以榕杉湖,西面以西清、宝贤、丽泽三湖作为护城河壕,北面则赖铁封山、鹦鹉山夹峙的天险,构成了易守难攻的“铁打桂林城”。
桂林静江府城墙
桂林静江府城墙现存13段残垣,主要分布在桂林古城北、西两面,包括东镇门段城墙,铁封山东段城墙,铁封山东北段城墙,铁封山北段城墙,安定门遗址城墙,鹦鹉山北麓城墙,鹦鹉山西侧城墙,西清门遗址城墙,宝积山段城墙,翊武路师大附中段城墙,翊武路、四会路口段城墙,翊武路南段城墙,古南门段城墙。除最后两段位于秀峰区外,其余均在叠彩区范围内。现存城墙总长约1145.98,最宽处19.7米,最窄处0.5米,城墙度为0.5~6.米。从民国时期开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城市扩建改造,原有的大部分城墙毁于拆墙修路和建房。13个城门如今只有古南门东镇门保存相对完整,另有北门及西清门仅余部分城墙及拱券遗址。
古南门
古南门
古南门位于桂林市秀峰区榕湖北路与榕荫路交汇处,前濒榕湖。据载,城门上有榕树根跨门外,盘错至地,故古南门也叫榕树门,清代画家朱树德“桂林续八景”之一的“榕城古荫”即指此处。古南门坐北朝南,用长方形料石围砌,施灰浆,内充夯土。城台高.3米,宽39.4,厚19.4米;门洞高3.5米,宽2.米,深1.4米;门洞内宋、明两,北段下部石砌,顶为宋代宽薄形青砖拱券;南段皆是料石结构,为明代拓建。现城门楼为光复后所建仿民国建筑。
东镇门
东镇门
东镇门是两座保存完整的宋静江府城门中的一座,位于叠彩区东镇路东端,铁封山东南麓漓江边,它坐西朝东,门洞为纵联式拱券结构,以长方条石砌筑,略施灰浆,内夯实填土,城台高.8米,16.3米,城门洞东宽2.95米,西端2.3米,城门南侧内墙有登上城的青石台阶。东镇门南北城墙连接叠彩山与铁封山,总长度约475米,平均高度5.8米,城墙宽8.3,建有高1.8的青砖墙北段城墙接铁封东头,设武台一处,南接叠彩东北端,借两端山崖为壁,因一泓江水为池。
安定门
藏兵洞
“北门”安定门,曾是静江府城墙的代表。安定门地处桂林城北要冲,虽然没有护城河壕作为防御辅助,但这一带群峰管立,铁封山与鹦鹉山之间仅百余米的狭小空间内,筑有由南北两道城墙围成的瓮城,加上两侧铁封山、鹦鹅山上的城墙,形成极有利的易守难攻防守地形,再辅以防卫重兵,成为桂林城最坚固的阵地。北门建成后历经多次攻城战,即便面对现代火器装备的侵华日军,也从未先行失守。民国时期有北门月城照片保存至今,还可以看到月城内青石板铺路,有水井、牌坊等,反映那时的北门,军用民用已经融为一体。

历史文化

静江府筑城
南宋末年,为抵御金兵南侵、宋理宗于六年十二月(1258年1月)二十六日,诏李曾伯“城筑关隘,训练民兵峒丁,申严防遏”。当时李曾伯以广南制置大使兼知静江府(府治在今桂林)开始增筑新城,至宋咸淳八年(1272年)止,历时14年,经过了李曾伯、朱禩孙、赵汝暨、胡颖四任广西经略使主持建造。宋代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筑,从而形成了宋代桂林城的基本格局。
李曾伯修筑的静江府城范围由雪观(伏波山附近)沿河到马王山脚(今叠彩山木龙洞),至岑公祠(今木龙湖南岸),过桂岭达宝积山顶修两道新城墙,长312丈,高2丈,面宽2丈,脚宽4丈5尺。在古南门西新修月城1座,并将伏波山自北而南至杉湖北岸的旧城重加修筑。朱禩孙由榕湖北沿今翊武路至宝积山新筑一道城墙与旧城连接,比其他城墙厚而高,面宽4丈,脚宽8丈,高3丈。胡颖筑新城四处长400多丈。四任经略使经过14年的努力,将静江府城往西、往北扩建,往北延伸至观音阁,往西至今翊武路,南达榕湖和杉湖,东濒漓江,依山傍水、因地制宜,构成了不规则的南北长、东西窄的城市格局,除干道保留十字形外,其余街巷多随地形灵活变化。扩建中保留了城南和城西的护城河,增强了城市的防御功能,并把隐山的西湖扩大了近4万平方米。从虞山下开凿了一条朝宗渠,经迥龙山流人城西壕塘。从此形成了东有漓江,南有榕杉湖,西有壕塘,北有朝宗渠的护城河体系。桂林城“一水抱城流”的格局从此形成。宋代城池到这时止,比唐城护大约1倍,面积约2平方千米。

文物价值

桂林静江府城墙是中国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宋代古城墙之一,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可以通过这些残留城墙研究古代城池建设与军事防御,更因为能与《静江府城池图》相互印证,从城墙实物、城图、图记中进一步了解桂林宋代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桂林静江府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桂林静江府城墙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交通信息

自驾: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桂林静江府城墙,路程约17.3千米,用时约31分钟。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