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林
共 2072字,需浏览 5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后,张氏家属为其寻找墓地,遍查了辽沈地区大川,选中了此地,称此地为“前照铁背山,后座金龙湾,东有凤凰泊,西有金沙滩”。于是决定在此营建张作霖陵寝。
民国十八年(1929年)5月,始建元帅林。
民国二十年(1931年)秋,正当元帅林工程初具规模时,爆发了“九一八”事变,随之停止了营建工程,张作霖遗骸并未葬于此地。
建筑格局
结构
元帅林坐北朝南,主要由方城、圆城、宝顶三部分组成。外有陵墙高筑,四角建有哨楼,分为南面祭祀区、北部墓葬区。南面祭祀区因修建大伙房水库,被划分为淹没区,留下了部分遗迹。北部墓葬区留下圆城和宝顶。
特点
元帅林陵墓及规制是基本依照沈阳东陵,即福陵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施工的。整个陵区的设计和修建工程都是由天津华信工程司承担完成的。工程设计方案由华信留学回国的建筑师殷俊负责。总体设计是按照中国古代帝陵前朝后寝规制布局的。根据陵园的地形特点、地势走向,以山丘自然提升而形成的南北两部建筑,其分界线是120级石阶,设计师极巧妙地利用了地势走向,设计成北高南低的格局,渐入高阜,寓意天高地低。北部为安葬区域,南部为祭祀区域,主体建筑是方城,代表着天圆地方之意。
元帅林整个陵园被一圈高大的矩形缭墙围绕着,园内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前院、方城和宝城宝顶。方城和宝城宝顶,体现了我国古代帝王宫殿的前朝后寝的格局。
元帅林的祭祀行进路线较清帝陵的祭祀路线也略有简化。以沈阳东陵为例,由南至北的排列顺序是石牌坊、正红门、石像生、108级石阶、神道碑亭、东西班房、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隔开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哑巴院、宝城宝顶。
主要建筑
方城
方城南北长91.13米,东西宽出现对不上图案的现象。其次,用料不统一,有的89.56米,建筑面积8161平方米。前有隆恩门,是用汉白玉,有的是用青白石雕刻。方城内有东、西配殿各五间。东配殿是准备祀版、祀帛的地方。祀版上写有祭奠死者的祝文,每次举行祭祀仪式时,主祭者要诵读祀上的祀文。祀帛为丝织品,上面书有文字,有赤、青、白、黑、黄五色,白色无字者又称素帛。西配殿是为死者超度亡灵做法事的地方。从20世纪30年代遗存的老照片来看,东、西配殿为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建筑,前檐廊,屋面覆绿色琉璃瓦。西配殿建筑已无存,散落柱础12颗。东配殿地面建筑也无存,仅存柱础石8颗。可见部分房基。
方城平面图
园城
登上120级石阶便是圆城正门,木结构,四柱三间,单檐歇山顶,绿琉璃瓦覆盖。歇山顶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单檐、重檐和卷棚歇山等多种。重檐歇山顶是由两坡项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等级仅次于庑殿,多在一些规格很高的殿阁中使用。而一般的歇山顶则应用非常广泛。
圆城亦称宝城。正门总宽12.68米,两边门各宽3.6米,中门宽4.58米。正门外两侧摆放一对石狮拱卫城门。这对石狮原是在水下120级石阶两侧的,因长年遭水、冰浸蚀,于1988年吊运到此处。现在所见到的圆城正门是20世纪80年代修缮复原的,是根据当年的老照片所制作的。正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屋面覆绿色琉璃瓦。正脊有吻,岔脊有兽。圆城的东西门楼宽7米,门宽3.4米。单檐歇山,绿琉璃瓦覆盖。东西两门楼大小相同。
园城
宝顶
宝顶,原设计为二层平台,现实际为三层平台,可能含有缓冲、渐行渐高之意。基坛高2.07米,宽4.12米。宝顶周长71米。从30年代老照片中看当年宝顶为水泥灰背,日伪时期宝顶曾遭到破坏,解放后重新进行了修缮。
宝顶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张作霖像
主词条:
张作霖(1875年—1928年),字雨亭,奉天海城人。土匪出身,民国五年(1916年)起,任奉天督军兼省长等职,在日本势力支持下长期盘踞东北。民国十三年(1924年)在直奉战争中击败直系军阀后,控制北京政府。民国十五年(1926年),他自封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民国十七年(1928年)同蒋介石作战失败,退回东北时,被日本关东军埋设炸药炸死于皇姑屯车站附近。
相关诗文
当代·赵华维《秦楼月·元帅林》
秋风瑟,陵园寂寂心悲切。心悲切,漭漭烟水,朦朦山色。
此身何难入空穴,石人石兽泪犹血。泪犹血,家亡国破,凄风残月。
文物价值
元帅林在建筑风格上,打破了中国陵寝的建规,既沿袭古代帝王陵寝的建筑特点,又有中西合璧之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文物保护
文保碑
2013年3月5日,元帅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元帅林位于辽宁省抚顺市东洲区章党镇高丽村。
开放时间
08:00—18:00
交通线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