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城墙
共 1208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49
历史沿革
福泉城墙修建于明十四年(1381年),城墙初建时为土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增强防卫,平越由千户所升格为,卫城按府城规制修建,准开四道城门。三年(1401年),平越卫指挥李福又将土城改建为石城。
文革时期,福泉城墙大部分被破坏,仅存几座券孔城门和一些断垣残壁。
1983年,福泉县文物部门对东门城门洞进行维修,收回被占的城楼土地。
1984年,国家文物局拨款五万元维修小西门水城,对水城的三道城垛及甬道进行修复。
2007年,福泉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了东门藜峨楼。
2013年10月,福泉市启动抢救修缮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明代古城墙项目,重点修复从北门到西门的古城墙,2014年底完成开放。
建筑格局
福泉城墙依山势而建,平面布局呈椭圆形,南北狭长,周长约4700米,高约6米,宽4余米,均为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城墙上设有东南西北四城门及小西门,建有城楼五座,均毁于前后。原东、北、南各设月城,东、北门月城现均不存,南门尚且遗存,城墙西北隅建有小西门水城。
主要建筑
小西门水城
福泉城墙西北隅建有小西门水城,由内城、水城、外城三道城墙构成,内城蜿蜒于两侧山腰之上,在两山腰结合处开一城门,曰“小西门”;水城池域呈三角形,城墙外围两侧与内城连接,邻近河道处开一小门,并从门侧城墙下修一暗沟,城墙外筑坝引水入暗沟进城内方井中,再从另一暗沟流出城外;外城又称外水城,城域呈半月形,一端接内水城,另一端与内城及内水城相接,将犀江围于城中,上下两座约10米高的三孔石拱桥卧于犀江上,桥上有墙体护城,桥侧有两道石拱门通往水城内外,上下拱桥既是桥梁,又是墙体,俗称“桥上城,城下桥”。
福泉城墙
历史文化
福泉城墙展现了福泉古城的城市营建艺术,其选址得体,倚山拥水,形态格局独特,在福泉城墙上可以游赏小西门水城、福泉山、太极水以及“石梁涌雪”、“山寺晚钟”等福泉古城的代表性景观,有明代何景明的《平越》、黄龙光的《福泉楼》等咏赞诗篇。
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福泉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13年10月,福泉市启动抢救修缮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明代古城墙项目,重点修复从北门到西门的古城墙,于2014年底完成。
旅游信息
地理信息
福泉城墙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
交通信息
驾车自福泉市人民政府出发,经金山北路、南关街到达福泉城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