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全球航天发射活动统计表

卫星与网络

共 13826字,需浏览 28分钟

 ·

2022-06-19 01:38


2022年5月全球航天发射活动统计表

文 | 《卫星与网络》编辑整理


一、航天发射动态消息


(1)电子实验室公司成功完成“一箭34星”

北京时间2022年5月3日6时49分52秒,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在玛希亚半岛航天发射场使用“电子”小运载火箭执行了一次拼单式发射任务,成功将34颗微小卫星送入520km左右的太阳同步轨道,34颗卫星的用户分别为Alba Orbital、Astrix Astronautics、Aurora Propulsion Technologies、E-Space、Unseenlabs,和Swarm Technologies,其中包括24颗SpaceBee卫星、3颗E-Space Demo系列卫星、BRO-6卫星、AuroraSat-1卫星、Unicorn-2卫星、MyRadar-1卫星、TRSI-2/3卫星和Copia卫星。这是“电子”小运载火箭的第26次发射,任务代号“去而复归(There and Back Again)”,发射后计划利用直升机在半空抓取下落的火箭第一级,此前也开展过多次降落试验并收集了返回和下降过程中遇到的结构载荷、加热和减速的数据。本次任务中,虽然直升机抓住了火箭第一级,但由于飞行员注意到“载荷特征与试验中数据有所不同”,被迫放掉。

整个发射流程如下:

  • 发射前2分钟,倒计时自动化程序开启,电子火箭切换至内部动力;

  • 发射前一分钟,电子火箭的四个液氧和煤油储箱加压;九台卢瑟福发动机的点火时间设置为发射前2秒;

  • 发射后一分钟,火箭飞行速度超过音速,达到最大动压Max- Q;

  • 发射后2分钟29秒,火箭第一级发动机关机;

  • 发射后2分钟36秒,第二级火箭点火,持续6分半;

  • 发射后3分钟06秒,整流罩分离;

  • 发射后10分钟15秒,火箭第二级的卢瑟福发动机关机;

  • 上面级和载荷分离;在发射后57分钟左右上面级点火,点火时间98秒。

  • 发射后一小时,开始部署34颗卫星。

整个“电子”火箭的回收流程如下所示:

  • 火箭在第一级火箭关机后,利用惯性达到弹道的最高点。

  • 火箭第一级冷气推力器打开,调整火箭的姿态,使尾部在前,再入大气。

  • 火箭尾部的热防护罩可以保护9台发动机经受再入过程中达到2400摄氏度的最高温。箭体在再入时最高时速达到8300km/h,约合2305m/s。

  • 随后,一级火箭在13.3km的位置打开减速伞;在6km的高度打开主降落伞;利用降落伞对箭体持续减速,将箭体的下降速度减小至10m/s。

  • 西科斯基直升机利用挂钩捕捉空中低速下落的火箭一级。

  • 直升机将火箭一级运送至回收船上,由回收船运送回岸。

(2)我国以“一箭八星”方式成功发射吉林一号系列卫星

北京时间2022年5月5日10时3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八星”方式成功将吉林一号宽幅01C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D 27~33卫星送入530km×545km、97.7°的太阳同步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的8颗“吉林一号”卫星入轨后,将与在轨的46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至此,“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54颗,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17~20次重访,为农业、林业、海洋、资源、环保、城市建设以及科学试验等领域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

火箭在本次发射任务中采用“圆桌式”巧妙布局,将主载荷卫星的重心抬高,通过三维设计、人机仿真操作、数字校对等工序,将搭载发射的7颗小卫星安置在圆盘上,尽可能地将运载能力充分利用。

(3)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完成4次“星链”发射

5月“星链”首发,即第44次专项发射任务

北京时间2022年5月6日17时42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使用“猎鹰”9-1.2型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了第44次“星链”卫星专项发射任务,代号“星链”v1.5G4-17,将53颗V1.5型“星链”卫星送入304km×317km、53.2°的近地圆形轨道,随后卫星利用自带的氪离子推力器升往540公里的工作轨道。本次发射是今年第11批“星链”卫星专项发射,也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猎鹰九号火箭2022年的第18次发射,该公司的第152次猎鹰九号发射。

第二次“星链”发射,即第45次专项发射任务

北京时间2022年5月14日6时07分,太空探索公司在范登堡天军基地使用“猎鹰”9-1.2型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了第45次“星链”卫星专项发射任务,代号“星链”v1.5G4-13,将53颗V1.5型“星链”卫星送入306km×315km、53.2°的近地圆形轨道,随后卫星将利用自带的氪离子推力器升往540公里的工作轨道。本次发射是今年第12批“星链”卫星专项发射,也是太空探索公司猎鹰九号火箭2022年的第19次发射。

第三次“星链”发射,与上次发射时隔不到24小时不到,即第46次专项发射任务

北京时间2022年5月15日4时40分,太空探索公司在卡纳维拉尔角天军基地使用“猎鹰”9-1.2型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了第46次“星链”卫星专项发射任务,代号“星链”v1.5G4-15,将53颗V1.5型“星链”卫星送入305km×318km、53.2°的近地圆形轨道,随后卫星将利用自带的氪离子推力器升往540公里的工作轨道。本次发射是今年第13批“星链”卫星专项发射,也是太空探索公司猎鹰九号火箭2022年的第20次发射。

第四次“星链”发射,五天内连续三次发射,即第47次专项发射任务

北京时间2022年5月18日18时59分,太空探索公司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使用“猎鹰”9-1.2型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了第47次“星链”卫星专项发射任务,代号“星链”v1.5G4-18,将53颗V1.5型“星链”卫星送入304km×318km、53.2°的近地圆形轨道,随后卫星将利用自带的氪离子推力器升往540公里的工作轨道。本次发射是今年第14批“星链”卫星专项发射,也是太空探索公司猎鹰九号火箭2022年的第21次发射。

自2019年5月“星链”卫星组网发射启动以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迄今已通过46次组网专项发射任务将2638颗“星链”卫星送入轨道。另外,该公司还借其去年1月的首次自营拼单发射任务把10颗“星链”卫星部署到倾角97.6度的极轨道,去年6月30日又在第二次自营拼单发射任务下把3颗“星链”卫星部署到一条类似轨道。加上2018年初发射的2颗“丁丁”原型卫星,已发射“星链”卫星总数为2653颗。不过,根据在轨航天器数据统计,目前“星链”星座在轨卫星总数顶多为2405颗。

(4)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2年5月10日01时56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送入近地轨道。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分离,2时23分,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飞行约6.5小时后,与天和核心舱后向对接,转入三舱(船)组合体飞行状态。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22次发射任务,是空间站建设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在轨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20次飞行。

(5)双曲线一号第4发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发射失利

北京时间2022年5月13日15时09分,北京星际荣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执行发射任务,但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以失败告终。

“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是由星际荣耀研制和发射的四级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四级均为固体发动机,辅以液体姿控发动机。采用垂直热发射方式进行发射,火箭总长24米、直径1.4米,质量约42吨,起飞的推力为770KN。通过该火箭,可以将一些卫星等载荷发射到距离地面500公里或者7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

2019年7月25日,该型火箭将多颗卫星和有效载荷,精确地送入到预定的300公里近地轨道,从此实现了我国民营运载火箭成功入轨从无到有的突破。2021年2月1日,双曲线一号火箭在执行第二飞任务时,因保温泡沫引发故障,导致箭体姿态突变,发射任务失利。同年的8月3日,双曲线一号火箭在执行第三飞时,前期飞行非常顺利,火箭各级的分离也很正常,最后因整流罩没有正常分离,放置在整流罩之下的卫星未能被顺利释放,最终没有将卫星送入距离地面500公里的预定轨道,发射失利。

(6)俄罗斯重启Bars-M系列卫星发射进程

北京时间2022年5月19日16时03分,俄罗斯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使用联盟2-1a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军事秘密卫星,编号Cosmos-2556,9分钟后卫星进入了一条565km×578km、97.7°的太阳同步轨道。据可靠消息,该卫星发射情况与2015、2016年发射Bars-M系列卫星情况相匹配,因此极大可能是俄罗斯重启了Bars-M系列卫星发射进程。

(7)星际(Starliner)飞船时隔29个月再次开展航天飞行试验

北京时间2022年5月20日6时54分,波音公司在卡纳维拉尔角天军基地使用宇宙神-5型运载火箭开展了星际飞船CST-100的航天飞行试验。发射15分钟后,星际飞船与火箭二级分离,进入71km×180km、51.6°的初始轨道;31分钟后,飞船利用自身推进系统成功进入186.8km×366.9km、51.6°的轨道,并最终进入414km×421km、51.6°的近地轨道。本次任务中,星际飞船携带了约225公斤的货物进入空间站,将装载270公斤的废物返回地球,本次发射距离上次该飞船发射已经过去29个月。

不过,在发射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波音公司的官员表示,他们正在调查发射过程中12个后向轨道机动和姿态控制(OMAC)推进器中的2个在进入轨道点燃期间发生故障的原因。服务模块上四个doghouses推进舱中的其中一个推进器在启动1秒后出现故障,此时通过软件切换到故障推进舱中的第二个推进器,第二个推进器也在启动25秒后关闭。随后,第三个推进器点燃并接管了剩余部分工作。

星际飞船在2019年12月进行了一次不太让人满意的无人试飞,由于一系列的软件设计问题,波音飞船未能与国际空间站对接。2021年,波音再次尝试进行第二次无人试飞任务,又因为氧化剂阀门的问题推迟。在经过了2年多的反复之后,波音星际线飞船于5月20日,重启无人试飞试验(OFT-2)。

(8)我国成功发射3颗低轨通信试验卫星

2022年5月20日18时3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远征一号S上面级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3颗低轨通信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其中一颗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另外两颗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卫星顺利进入870km×890km、86°的近地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低轨通信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开展在轨通信技术试验验证。本次任务是远征一号S上面级的第四次发射,此前3次发射分别在2018年10月9日、2021年8月24日和2021年11月3日。

(9)美国太空探索公司完成第五次拼单式发射任务

北京时间2022年5月26日2时35分,美国太空探索公司在卡纳维拉尔角天军基地使用“猎鹰”9-1.2型运载火箭成功将59颗小型卫星和载荷送入500公里左右的太阳同步轨道,任务代号“运输者-5”。这是太空探索公司的第五次拼单式发射任务,前面四次分别是:2021年1月24日执行的“运输者-1”发射任务,航天器数量为143个;2021年6月30日执行的“运输者-2”发射任务携带了88个航天器;2022年1月13日执行的“运输者-3”发射任务携带了105个航天器;2022年4月2日执行的“运输者-4”发射任务携带了40个航天器。


二、航天发射数据统计分析


2022年5月,全球共进行12次航天发射活动,11次成功、1次失败。

其中美国7次、中国4次(失败1次)、俄罗斯1次。

成功向太空送入319个航天器

319个运行在近地轨道(含2艘货运飞船、4组212颗“星链”卫星、3个卫星部署器、2个试验载荷、1个试验平台、6颗未知卫星,其中102个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

包括214颗网络服务卫星、24颗数据中继卫星、14颗遥感成像卫星、7颗成像侦察卫星、5颗大气环境监测卫星、9颗电子侦察卫星、32颗技术试验卫星、1颗教学资源卫星、3颗系统/仪器测试、2艘货运飞船、3个卫星部署器、5颗未知用途卫星。

其中266个属于美国、12个属于中国、9个属于西班牙、7个属于芬兰、4个属于德国、4个属于阿根廷、3个属于加拿大、1个属于法国、1个属于英国、1个属于新西兰、1个属于俄罗斯、1个属于意大利、1个属于保加利亚、1个属于捷克、1个属于土耳其、1个属于澳大利亚、5个未知。

20225月全球航天发射活动统计表


三、航天器简介


(1)E-Space Demo-1/2/3卫星

美国E-Space公司研制的由卢旺达支持建设巨型网络服务卫星星座的先期技术试验卫星,旨在验证该卫星星座的系统设计和技术能力。该卫星星座将采用横截面比其它星座小得多的卫星设计,以降低碰撞风险,下一步该公司将发射用于碎片捕获的服务型卫星,以保证星座运行空间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2)BRO-6卫星

法国创企无形实验室公司正在组建的电子侦察卫星星座的第六颗,6U立方体卫星,重约6kg。目前,BRO系列卫星共有6颗分5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3)AuroraSat-1卫星

图1  AuroraSat-1卫星示意图


AuroraSat-1卫星是用户为芬兰极光推进技术公司、由SatRevolution公司研制的1.5U立方体技术验证卫星,重约2kg,带有ARM-A(卫星操纵水推进器)和APB(等离子体制动器)模块载荷,用于验证水电阻电热式推力器和展开式等离子体制动技术,为小卫星带来高效推进和离轨能力。

(4)SpaceBee-140~155、SpaceBeenz-15~22卫星

美国蜂群技术公司正在建设的微小卫星星座,由150颗0.25U立方体卫星组成,每颗为0.25U立方星,重约0.25公斤,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和数据中继。目前,SpaceBee系列卫星共有177颗分11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5)Unicorn-2卫星

苏格兰阿尔巴(Alba)轨道公司研制3p袖珍立方体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每颗重量不到1kg、设计寿命45天,主要监测全球的光污染,收集“夜光”数据,可用于评估城市化和社会动态、自然灾害、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使用情况对地球光污染的影响。目前,Unicorn系列卫星共有4颗分2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6)MyRadar-1卫星

图4  MyRadar-1卫星示意图


德国Acme AtronOmatic公司研制的1P袖珍立方体系统/仪器测试卫星,重约0.2kg,入轨后将与TRSI-2/3卫星一起开展技术试验,而MyRadar-1卫星主要用于测试超高光谱远距离成像仪,为后续250颗气象预报卫星星座建设验证核心载荷能力。

(7)TRSI-2/3卫星

图5  TRSI卫星示意图


德国Acme AtronOmatic公司研制的1P袖珍立方体系统/仪器测试卫星,重约0.2kg,将用于开展弱信号频率检测算法验证、近地轨道小型不展开天线信号接收能力测试的技术试验。

(8)Copia卫星

图6  Copia卫星示意图


新西兰Astrix航天公司研制的1U立方体系统/仪器测试卫星,重约1kg,用于在轨试验面向立方星等小卫星的高性能太阳能发电系统。

(9)吉林一号宽幅01C卫星

吉林一号宽幅01C卫星是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光学遥感卫星,重约1.25吨,用于获取大幅宽(大于150公里)且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全色(分辨率0.5米)影像和多光谱(分辨率2米)影像,具有高分辨、超大幅宽、超大存储、高速数传等特点,可为国土资源、矿产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等行业提供遥感服务。目前,吉林一号宽幅01系列卫星共有3颗卫星分3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10)吉林一号高分03D 27~33卫星

吉林一号高分03D 27~33卫星是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轻小型高分辨遥感卫星,也是长光卫星的卫星批产产品,重约42kg,该系列卫星可为用户提供分辨率全色0.75米、多光谱3米,幅宽大于17公里的影像产品,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重量、高分辨的特点。目前,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共有33颗卫星分6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11)第44组、第45组、第46组、第47组“星链”卫星

9  V1.5型“星链”卫星示意图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12)天舟四号货运飞船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发航天器,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作用是为空间站运输物资、补给燃料、下行废弃物,具备并网供电、应急通信等能力,确保空间站组合体在轨平稳运行。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上行物资总重约6吨,将为神舟十四号乘组3名航天员在轨半年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开展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试验等空间站应用领域提供物资保障。目前,天舟货运飞船共有4艘分4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13)Bars-M系列卫星

Bars-M系列卫星是俄罗斯用于执行军事侦察任务的军事秘密卫星,重约4吨、设计寿命5年,载有高分辨率立体成像相机、激光校准器、引导成像仪,首颗Bars-M卫星于2015年2月27日发射,运行在575公里、97.6°倾角的太阳同步轨道上,第二颗于2016年3月24日发射。

(14)星际飞船

星际飞船是美国波音公司研制开发的载人太空舱,最多颗搭载7人往返国际空间站,其设计与宇宙神、德尔塔等运载火箭兼容。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载人龙”飞船一样,该项目是在美国开启商业航天发展之路而上马的,为的是具备搭载航天员进入国际空间站的自主能力。至今,共开展3次航天飞行试验。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15)Umbra-3卫星

美国本布拉实验室正在组建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星座的第三颗,重约65kg,配备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运行于527km×541km、97.5°的太阳同步轨道,具备在16km2区域内以25cm分辨率快速拍摄图像信息的能力,一种采用相对较低功率采集高质量图像的天线技术被应用于卫星。目前,Umbra系列卫星共有3艘分3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16)ICEYE-X17~X21卫星

芬兰冰眼(Iceye)初创公司正在建设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星座的两颗,旨在提供近乎实时的SAR图像。卫星重约85kg、设计寿命3年,携带紧凑而高效的合成孔径传感器,工作在X频段,带有3.2m×0.4m的有源相控阵天线,脉冲重复频率2~10kHz,脉冲带宽10~300MHz,峰值发射功率高达4kW,入射角10°~35°,单极化,可左、右视成像,每轨成像时间3分钟。具有条带/聚束/扫描SAR三种成像模式,聚束模式下最高分辨率达0.5m(距离)/0.25m(方位),幅宽5公里,扫描SAR模式下分辨率达15m/幅宽100km,可最大限度地穿透云层,运行于516km×535km、97.5°的太阳同步轨道。目前,ICEYE系列卫星共有21颗分9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17)NewSat-28~31卫星

阿根廷Satellogic S.A公司正在组建的遥感成像卫星星座中的4颗,星座中卫星均为51cm×57cm×82cm大小,重约37.5公斤,设计寿命3-4年,配备可见光和红外成像系统,成像分辨率在1m左右,同时搭载超高频应答器,该卫星星座初期组网数量计划90颗,实现每周世界重绘,后期将达到300颗,实现每日世界重绘。目前,NewSat系列卫星共有31颗分9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18)GHGSat-C3~C5卫星

加拿大环保技术公司GHGSat建造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重15kg、寿命3年,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载有超光谱成像仪,主要用于监测地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是该公司建设的温室气体监测卫星星座的前身卫星。目前,GHGSAT系列卫星共有6颗分4次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19)HawK-5A/5B/5C卫星

美国鹰眼360(Hawk 360)公司正在建设的射频信号监测与定位卫星星座的其中3颗。该卫星星座计划部署18颗卫星,开展频谱测绘以及射频和雷达信号定位、应急位置指示等业务。整个系统分为6个3星编队,每个编队可独立工作,且编队中的卫星距离保持在120~250km;部署轨道采用高575km的太阳同步轨道;单颗卫星的发射质量为15公斤左右,尺寸为40cm×27cm×20cm;可监测的信号频率为144MHz~6GHz,覆盖甚高频(VHF)、特高频(UHF,300MHz~1GHz),以及L、S频段和部分C频段,未来可扩展到Ku频段。目前,Hawk系列卫星共有15颗分5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20)CICERO-2-1/2卫星

图16  CICERO-2卫星的示意图


美国GeoOptics Inc公司正在建设的6U立方体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星座的首发两颗,每颗重约10kg,载有GPS无线电掩星载荷,将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无线电信号监测大气压力、温度和湿度等参数。

(21)Sherpa-AC-1卫星部署器

图17  Sherpa-AC卫星部署器示意图


美国Spaceflight公司研发的自由飞行卫星部署器,其在Sherpa-FX卫星部署器基础上增加了重要功能,即配备了飞行计算控制器、姿态控制系统、电力系统和双向射频通信系统,这也就使Sherpa-AC卫星部署器能够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自主运行。本次任务主要是完成Huginn卫星和Troop-3卫星的部署。

(22)ION-SCV-006卫星部署器

意大利离轨公司(D-Orbit)研制的自由飞行式立方体卫星部署器与技术验证器,重约150公斤,本次任务中完成了Guardian-1卫星和SBUDNIC卫星的部署。目前,ION-SCV系列卫星部署器共有6个分6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23)Guardian-1卫星

图18  Guardian-1卫星示意图


西班牙正在建设的遥感成像卫星星座中的第一颗,6U立方体卫星,由Aistech Space公司负责研制,载有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三种传感器,由ION-SCV-006卫星部署器释放定轨,星座建成后主要用于提供地球热图像。

(24)Vigoride-3卫星部署器

图19  Vigoride-3卫星部署器的示意图


Momentus公司研发的自由飞行卫星部署器,采用微波电热推进器来提供变轨动力。本次任务完成了SELFIESat、FossaSat-2E-7~13、Veery-FS-1等9颗卫星的部署。

(25)FossaSat-2E-7~13卫星

西班牙马岛獴系统公司正在建设的2P袖珍立方体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星座中的7颗,主要用于测试物联网星座的相关载荷和技术。目前,FossaSat-2E系列卫星共有13颗分2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26)Urdaneta-Armsat-1卫星

图21  Urdaneta-Armsat-1卫星示意图


西班牙的16U立方体遥感成像卫星,Satlantis Microsats公司研制,载有工作在4个谱段的可见光、近红外传感器(iSIM-90 imager),分辨率1.8m、幅宽14.3km。

(27)Omnispace-2卫星

美国Omnispace公司正在建设的网络服务卫星星座的首星,由泰雷兹公司研制,采用Nanoavionics公司的卫星平台,重约20公斤,载有S波段通信载荷,该星座每颗卫星都有支持3GPP NTN协议标准的网络接口,建成后将极大促进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深度融合。目前,Omnispace系列卫星共有2颗分2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28)AMS卫星

图23  AMS卫星示意图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林肯实验室研制的6U立方体技术试验卫星,带有脉冲推进器、电推进系统和两个有效光学载荷,旨在验证立方体卫星在极低轨道高度上运行的可靠性和在近地轨道的制导技术。

(29)CNCE BLK-4/5卫星

美国导弹防御局开发的3U立方体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用于保障天基网状网络和星地链路的网络通信试验,模拟两个亚轨道导弹拦截器,并测试它们之间的通信能力。目前,CNCE系列卫星共有4颗分2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30)SharedSat-2卫星

保加利亚6U立方体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能够为多个商家提供技术演示和商业项目,共享服务包括卫星及载荷的集成、验证和测试、发射和操作等。目前,SharedSat系列卫星共有2颗分2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31)Foresail-1卫星


图26  Foresail-1卫星示意图


芬兰阿尔托大学研制的3U立方体技术试验卫星,重约1公斤,载有粒子探测器和离轨等离子制动装置,可测量电子和质子的能量,完成试验后由离轨等离子制动装置降低轨道高度,最终使卫星脱离轨道。

(32)Planetum-1卫星

图27  Planetum-1卫星示意图


Planetum公司为捷克共和国研制的1U立方体教学资源卫星,重约1公斤,载有自动定向系统和测量地球磁场的设备,可进行精确控制卫星姿态并用卫星相机对正目标。另外,该卫星可发送业余频段的无线电信号,供无线电爱好者使用。

(33)BroncoSat-1卫星

图28  BroncoSat卫星示意图


Bronco Space公司研制的1.5U立方体技术试验演示卫星,为美国所有,重约1.75公斤,主要用于演示验证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效果的关键技术,载有图形处理单元。

(34)SPIN-1卫星

图29  SPiN-1卫星示意图


SPIN公司研制的1U立方体技术试验卫星,为德国所有,重约1公斤、寿命2个月,载有MA61C通用适配器,用于演示在轨重新配置模块化卫星组件。MA61C是第一个具有即插即用功能的卫星适配器,允许将任何卫星子系统与主机载计算机连接,而无需安装任何附加软件或适配硬件连接器,它适应并集成了现有的标准连接器和软件。

(35)Connecta-T1.1卫星

图30  Connecta-T1.1卫星示意图


Plan-S公司为土耳其研制的3U立方体技术试验卫星,具备软件自定义功能,用于开展双向M2M/物联网通信试验,运行频段为高频商用频段,另外还部署了独立的S、Tx和Rx线路。

(36)Centauri-5卫星

也称Tyvak-0212卫星,澳大利亚空间技术公司正在组建的物联网卫星第5颗,6U立方体卫星,重量不超过10kg,拟建设规模为140颗,用于能源、公用事业和资源行业。目前,Centauri系列卫星共有5颗分5次发射进入太空,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37)狐猴Lemur-2 152~156卫星

美国尖顶(Spire)公司正在组建的3U立方星气象/电子侦察卫星星座中的5颗,每颗卫星重约4kg,主要携带两种有效载荷:GPS无线电掩星测量有效载荷和跟踪船舶用的AIS接收器。该星座主要用于监测船只、飞机和天气。从第78颗开始,卫星增加了AirSafe ASD-B有效载荷来跟踪飞机。GPS无线电掩星测量有效载荷能够实时测量GPS卫星信号,可根据信号受大气层影响的数值变化非常精确地计算出温度、压力和湿度廓线;AIS接收器能够接收AIS信号以跟踪世界各地的船只。目前,Lemer-2系列卫星共有145颗分28次发射进入太空,其中4颗入轨后不能正常工作,分别是:





>>扫描二维码查看卫星发射记录<<


(38)VariSat-1卫星

图33  VariSat-1卫星示意图


美国6U立方体技术试验卫星,重约11公斤、设计寿命2个月,VariSat LLC公司研制,将用于开展高频谱之间星星、星地、星船之间的链路通信试验。

(39)PTD-3卫星

图34  PTD-3卫星示意图


美国6U立方体系统/仪器测试卫星,又称“探路者技术试验者3号”重约12公斤,长宽高为30厘米、25厘米、10厘米,入轨后将用于测试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研制的TBIRD激光通信系统,该系统能够从近地轨道向地面站发送大量数据,每天约为10Tb。

(40)CPOD-A/B卫星

图35  CPOD-A/B卫星示意图


CPOD-A/B卫星是美国Tyvak纳米卫星系统公司研发的3U立方体技术试验卫星,每颗重约4公斤,载有独立微型推进系统和八个快速响应低功率冷气推进器。两颗卫星是在美国宇航局空间技术理事会资助项目下研制的,主要用于演示和验证纳米级卫星的会合和对接操作,具体包括:微纳卫星航天器运行、新型低功耗微型组件和软件系统、微纳卫星作战能力和作战技术探索。

(41)OMD-1试验平台

图36  火箭第二级释放OMD-1试验平台的示意图


美国Nanoracks公司计划在太空用于开展金属切割试验的平台,全称Outpost Mars Demo-1任务,该试验在整个飞行任务期间和脱离轨道期间与火箭第二级保持联系,将演示在轨无碎片机器人切割三块CRES 316不锈钢的试验,摄像机将记录高速切割轮切割的试样,整个试验持续1小时。

(42)Veery FS-1卫星

图37  Veery FS-1卫星示意图


美国Care Weather Technologies公司研发的1P立方体技术试验卫星,重约0.23kg,主要用于测试升级版通信软件和姿态控制系统,并采集相关数据。

>End

>>>                 

本文系“太空与网络”公众号原创,转载全文及引用核心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我们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HISTORY/往期推荐




“星链模式”能否抗衡星链?中国卫星互联网行业发展之路如何抉择?



不归零,不上天!——商业发射服务如何转败为胜?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上)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下)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卫星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吴炜琦、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编辑委员:曹志刚、陈嵩辉、邓中亮、荆继武、景贵飞、郎燕、刘进军、刘天雄、宁振波、秦智、汪春霆、吴季、徐小舒、阎丽娟、赵敏、肇启明、周建华、朱铎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

· 《卫星与网络》常务副社长:冉承新

·  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编辑:艳玲、哈玫
主笔记者:李刚、魏兴、张雪松、霍剑、乐瑜、朝天椒、黑法丝、刀子、赵栋
策划部:陈红晞、杨艳
视觉总监:董宁
专业摄影:冯小京、宋炜
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业务部:王锦熙、瑾怡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请加微信:18600881613
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13811260603
杂志订阅,请加微信:wangxiaoyu9960
· 卫星与网络各分部:
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
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
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
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 卫星与网络总部负责人:农燕
·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
·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雨菲
·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


浏览 16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