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瑶族风雨桥群
共 1798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25
历史沿革
富川瑶族风雨桥群按建造年代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明代,有6座,以石拱桥和木梁桥为主,以廻澜风雨桥和青龙风雨桥为代表;第二期为清代早中期,有11座,以石梁桥和木梁桥为主,以鸬鹚塘澜通风雨桥和高桥风雨桥为代表;第三期为清代晚期,有10座,以木梁桥为主,以龙湾风雨桥和钟灵风雨桥为代表。
建筑特色
富川境内共有各种类型的风雨桥75座,保存至今的风雨桥有27座,桥群分布在各个瑶家乡镇,主要在朝东、麦岭、城北和石家等镇中。其中,风雨桥最多的是朝东镇油沐乡,仅黄沙河上就有迴澜、青龙、锦桥、社尾岗、钟灵、毓秀、集贤、环涧等8座风雨桥。其次比较有名的还有朝阳、福寿、石槽、龙归、卓坛、东辕、黄侯泉、回龙、兴龙、高桥、双溪等风雨桥,而最具代表性的是迴澜风雨桥和青龙风雨桥。迴澜、青龙两座风雨桥皆为石砌、券孔、砖墙、木结构,以石券桥、桥亭和楼阁三者组合而成,并配以彩墨绘画艺术造型,乃是集中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的阁,以及本地的廊桥,四者造型特点于一物的组合体。这就产生了别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种——石券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属独特的。
从迴澜、青龙风雨桥建筑形象来看,他们都是跨河而建,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下部的墩台,中部的垮桥游廊,上部的廊亭和阁楼。底层石作与主体木作搭配相结合。二者的主要形制区别在于圆拱数量和阁楼屋檐的做法上面,总体差异不大。建筑材料为下层墩台外部均采用条形方块青石饰面,内填料石的做法,其中迴澜桥墩台为缓解水体山石的冲刷以锐角倒三角形制建造为3眼圆形石拱桥。
富川瑶族风雨桥群
主要建筑
迴澜风雨桥
迴澜风雨桥
迴澜风雨桥位于中岗村与油草村之间,横跨在黄沙河上,为三孔石桥全长37.5米,宽4.6米,高4米,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70平方米。桥体长30.43米,桥体有3拱,桥拱两墩台跨度6.22米,圆形桥拱高3.5米。桥上的开间为11间。桥屋山墙为硬山屋顶,通高5.60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6.70米,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制作。桥亭采用36根水杉圆木柱建造;位于桥头的阁楼采用砖木结构建造,为高二层的重檐歇山顶样式,通高10米,有三门和桥相通,砖墙绘制彩色图案,屋檐四面八角起翘。
迴澜风雨桥有石拱、桥亭和阁楼三部分,桥面以青石板铺就。桥上有长条的木凳,可以供来往行人休憩、躲风避雨。
青龙风雨桥
青龙风雨桥
青龙风雨桥位于油草村,横跨黄沙河区域距离迴澜桥下游500米,河面较窄,与迴澜风雨桥遥相呼应,人称“鸳鸯桥”或“阴阳桥”。全长度为34.4米,宽度4.7米,占地面积125.49平方米。廊桥通高5米,桥亭屋顶为歇山顶,通高5.5米。桥台阁楼通高14.5米,高三层,同样为砖木结构的三重檐歇山顶,共有近100余个木质花窗,游廊上的桥亭采用28根水杉圆木建造而成,做法与迴澜桥一致,均为穿斗式木构架体系。
青龙风雨桥以单眼圆形拱的形制石拱桥,中部主体形制均为穿斗式木架构游廊呈现,木料为当地水杉木,长廊式通道两侧均建造护栏和凭栏而坐的木质长条坐凳,且均以大块条形青石铺地,上部均建有亭和楼阁,整体形制呈现廊、屋、亭、阁于一体的立面造型,屋顶天际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瑞光风雨桥
瑞光风雨桥
瑞光风雨桥坐落在瑞光公园的东面,是富川瑶乡的新八景之一。其施工与迴澜、青龙风雨桥一样。只是门的两边分别用花岗岩方片镶嵌有一幅长联,东门的对联是:“俯瞰越地珠江源流悠悠东逝富水有迴奔南海,极目楚天秦皇古道迢迢北去萌岭无欄通长安。”西门的对联是:“金凤东鸣一塔凌空慈云古刹经风雨,玉龙西来三桥飞渡富阳明城历春秋。”对联气势铿锵,非同凡响。桥上的立边柱24根,中立桥柱8根,分桥的南北两边而立。桥的中柱镌刻有八副对联,细细品鉴也十分耐人寻味。
历史文化
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富川瑶族风雨桥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