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翔谈》说起,看美团

共 3732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1-05-19 12:15

翔谈说起


最近在读《翔谈》系列,最开始是想看看左晖那本,因为还是对于链家这种打通线上线下的玩法比较好奇,看看背后有什么方法论。线上互联网那套看的比较多了,线下的方法论接触的还比较少,好奇。


还有就是链家管的是众多的经纪人群体,是小B群体,怎么做治理呢?治理是互联网或里面技术或者产品经常提的词,那链家的治理有什么特点呢?


有时间分享下。


还有第三本,访问的是水滴的沈鹏。估价腰斩了不知好不好。沈鹏提到了很多方法论和观点到时没有多少好奇的,因为他说他唯一一份工作就是在美团,所以受到美团方法论影响的还是比较多的,这也也就明白为什么感觉没什么醍醐灌顶的感觉了。


但是读这本书价值在于看一个年轻人背后迭代的方法论有哪些?都是普通人他是怎么一步步从基层往上走的,这代年轻人有什么特有的特点呢?


整本书其实值得分享的不多,有机会整理下,但通过这个点可以聊下美团系的创业者们,他们怎么看待在美团的这份经历,以及汲取了什么样的能力,赋能于未来的创业道路。


美团创始团队


王兴、王慧文、赖斌强这些人都是王兴最早创建美团网那波人。


校内网因为资金问题卖给了千橡,校内网最终卖了1600万,一人分了几百万。比较有意思的是王慧文的一段。


那是2006年10月,北京房子均价每平米只有7100元。王慧文拿钱在北京和大连老家各买了一套房,然后开始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那段时间,他夜夜去蹦迪,不醉不归。这样的日子过了半年,他觉得这种“土豪”生活,枯燥、无聊。


此时,赖斌强正在环游世界,王慧文也跟着一起去了。


1年后,王兴打算重新创业。他打电话给王慧文和赖斌强,结果被一口回绝:“你先搞吧,我们还没玩儿够呢。”


旅游回来,回看曾经的经历,王慧文觉得还是得创业,于是拉着同学陈亮一起创办了新公司。团队先是做了一个类似FriendFeed的产品,后来又做了一个聚会网站,但都失败了。


后来两人会师在了美团,一起经过了千团大战和外卖孵化。


信奉基本功


美团上市时,沈南鹏说过:


王兴是少有的对野蛮生长的中国互联网格局有着清晰认知的思考者,是将思辨精神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最好的企业家之一,这或许也是美团不断越过山丘,获得更大成功的原因。


王兴很重视基本功。在他看来,商业历史上绝大多数公司的失败不在于没掌握高难度动作,而是基本功出了问题。基本功就是业务和管理的基本动作,把基本功扎实练好,就能产生巨大价值。


对于逻辑的追求


王兴是讲逻辑讲理论的,干嘉伟举过一个例子。那时他觉得美团的晋升公告挺土气,什么北京三块公司,还是红头文件,搞得跟国有企业一样,而且是HR来发。他看的好奇怪。晋升公告应该由直接主管来写,不能找第三方的HR来写,而且一定要把好人好事说清楚,这样大家才知道公司要什么不要什么。


王兴和老王们觉得挺有道理。那要讨论一下该怎么写。计划是某个礼拜天高管去搞team building,爬完山回来在办公室吃晚餐时把它讨论掉。结果这个问题从傍晚6点讨论到第二天凌晨1点。


为什么要直接主管来写呢?BAT、华为是怎么干的?为什么?这个最佳方法论到底是什么……讨论到后面我很不耐烦了。


阿干说这个事情还需要讨论什么?用脚后跟都能很快想出来的事情为什么我们要花那么多时间?反正就是一定要论证到比较符合第一性原理才会比较放心。


最终这个事情基于显而易见的公理达成了一致。


学习能力强的团队


还有就是讲长期有耐心这事。能做面向长期的事,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


公司会越来越强不是靠天上掉馅饼,而是每天都在正确的方向上积累,慢慢慢慢的一两年后你就会把别人甩开了。然后有足够的的耐性去看待和见证。


阿干还提到管理是实践性学科,需要尊重常识,尽管懂很多道理,但是没走过那些路,就很难在工作中应用。后来也把当时很快晋升为大区经理的沈鹏降级了,认为他在管理上历练的太少。


沈鹏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明王兴的阅读之多,在《从零到一》出来之后,很多人传这本书,神乎其神,沈鹏看了之后说:这不就是兴哥和我们一直讲的吗?后来沈鹏回忆,他之前每次经过王兴工位时,总会看他再看一个英文的blog,原来那个博客作者就是《从零到一》的作者。


大家都知道王兴曾经被誉为中国最悲情的创业者,因为做了两个还算成功的产品都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也在屡败屡战,后来在美团团购方向胜出之后,王兴让老王带团队做创新业务。新产品团队那一年探索了7、8个方向,什么先富(类客如云的saas服务系统)、电子菜单、智能餐厅等等确实没什么响。没跑出来很着急,周末还经常一起在四环、五环上骑自行车转圈来发泄。


老王定期打鸡血,说创业就是这样你不知道我当初和兴哥做校内、饭否之前死了多少项目。但老王其实也很着急,他后来说自己都有离职的冲动了。


2013年7、8月,注意到了饿了么,在《创新者的窘境》中的某个观点:当基础设施等外部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可能会对某些领域的需求实现产生颠覆。


他们意识到智能机的爆发就是那个变量,它对外卖平台的玩法是否成立有了促进作用。老王的反应更积极,他极度重视外卖领域产生变革的可能性,之后就是死磕美团外卖的故事了。


记得美团做买菜业务的时候,王慧文听完大家的数据报告时,勃然大怒,“这么好的业务,为什么现在才发现?”可见美团对于外部机会是实时关注的。


从美团走出来的创业者们


前面介绍的是水滴的沈鹏,应该算是被采访次数最多的美团系创业者了吧。


另一个美团系创业者,差点成为大佬的就是杨俊。就是那个松鼠拼拼的杨俊,社区团购业务的先驱者,倒在了新冠疫情之前。


杨俊是从2005年就跟着王兴创业的人。和王兴干了10年之后自己出来了,准备创业。


也从美团离开后最开始搞了一支风险投资基金:天际线创投,投了几十个项目,赚了钱。但觉得不爽,他觉得他的特质其实不适合职业搞投资。


投资有一半是有一定的方法论去认知它的,但剩下的那一半其实都是全权交给创始人手里。


之后创业做了松鼠拼拼,某种程度上抓住了一个赛道,但是也成了先驱。


徐梧之前在百度,做的还不错,拿过百度之星。2011年离开百度去了美团。


和沈鹏一样,徐梧加入美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想看看这个知名的连续创业者王兴有多厉害。


刚到美团时,王兴在畅想着,如果哪天美团值10亿美金就很厉害了,结果现在已经2000亿美金了。


徐梧和王兴接触下来很重要的一个感觉就是这个团队接地气。刚来美团的时候他看不上一个人,老觉得他有问题、做事做不好,后来王兴知道后和他说:我也有很多问题,你也有很多问题,他也有很多问题,我们大家都有很多问题,但没关系,我们来解决问题就好了。


这给徐梧带来了很好的心态,承认不足,然后去成长,这就很重要。在接地气上沈鹏也举过一个例子,刚去美团的时候,王兴拉着大家一起吃饭(一般去的都是沙县小吃),一次吃完之后,结账时一直看似冷酷理性的王兴在和服务员砍价,一下子让沈鹏觉得这个团队很接地气。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徐梧负责猫眼电影的时候,王兴不给他资源。有一天徐梧怒了:这不给、那不给,到底要我们怎么样。


王兴说:不用管你手上有什么资源,首先识别他是个机会,然后想办法完成它。


其实王兴起点也不高,还没在大公司干过,但是自己慢慢积累干起来了。


所以我们在职场上应该少抱怨,或者没什么可抱怨的,如果一件事你认为你必须抓住,那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所有的问题都是你的,你要去解决。


王兴是出了名的喜欢阅读,从王兴、王慧文、张一鸣的很多表述都看到过类似的内容(张一鸣是王兴饭否期间的技术负责人,关于读书两人经常一起交流)。比如他相信《孙子兵法》的多算多胜。所以他经常可以从一个非常奇怪的角度看待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想明白,他让你回去好好想想。


喜欢读书和思考是王兴为首的这波美团高管的基本功,美团到家事业部负责人王莆中有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学习《领导梯队》这本书时,还专门跑去找拉姆查兰作者老家去咨询了。说道《领导梯队》是我当时老板也推荐了这本书,因为他们和莆中都是百度系,所以看书风格都是一样。


王兴强调思考,借用“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描述过这个道理。这也造就了美团后发制人这个特点。因为他思考一个事一旦想清楚了,他的效率就会非常高,会快速的去干,执行力也很好。


徐梧是带着观察视角从百度来追随王兴的人,邵珠庆则随着酷讯被美团收购而加入。离职的原因很简单,不想在公司里面做一个螺丝钉,想有更大的挑战。


出去后去创业了。因为对教育比较感兴趣,当时选择去做了教育SaaS平台领域的尝试。美团人对工作的投入,对项目的目标性很强。比如要做一个什么事情,然后要怎么去做,一定要把它做好做成功。


他亲自做架构写代码,还要跟小伙伴一起找融资,大概做了有半年多时间,才把项目给做起来。


当然关于美团还有很多比较接地气,值得我们职场人学习的点,比如美团老话等等。王兴这波创业者都是有着非常好的思考和阅读习惯的,也是少有的懂得商业方法论的,所以看好这波创业者。参与他们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可以买股票,然后长期持有,万一他们变成亚马逊了呢?

浏览 3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