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汉川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汉川市统计局
2023年4月18日
2022年,面对疫情持续反复、极端高温干旱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汉川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强大动力,聚焦高质量发展,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砥砺前行,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交出了一份速效并取、量质并进的圆满答卷。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820.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82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45.31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288.34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6:54.3:35.1。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2604元,比上年增长6.9%。
二、农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为167.75亿元,可比增长4.4%;实现增加值(含农业服务业)99.29亿元,可比增长4.3%。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分别为61.41亿元、3.19亿元、43.17亿元、39.69亿元,可比增长分别为2.3%、10.7%、3.0%、5.7%。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4.36万亩,增加0.02万亩,全年粮食总产52.31万吨,降低0.5%。棉花种植面积3.32万亩,减少0.14万亩,棉花总产0.23万吨,降低4.2%。油料总播种面积22.24万亩,增加2.05万亩;全年油料总产4.05万吨,增产0.57万吨,增幅16.4%。蔬菜面积44.66万亩,比去年增长3.0%,总产116.12万吨,增长2.8%。牲猪出栏60.23万头,增长6.0%;家禽出笼2984.96万只,增长2.9%;禽蛋产量3.4万吨,增长7.3%。全年水产品产量16.24万吨,增长4.0%。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8.37万千瓦;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058台、联合收割机3525台。化肥施用量(折纯)3.93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477家,全年共完成总产值1868.03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轻工业产值1433.72亿元,增长20.1%;重工业产值434.31亿元,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3%。
从经济类型看,全市国有企业产值0.45亿元,增长2.4%;有限责任公司产值1804.56亿元, 增长18.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27.76亿元,增长11.8%;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完成产值35.26亿元,增长3.3%。
从“5+5”产业链看,纺织服装业产值865.39亿元,增长20.8%;食品加工业产值206.59亿元,增长19.2%;包装印刷业产值117.08亿元,增长14.5%;金属制品业产值190.32亿元,增长16.4%;电力能源业产值103.99亿元,增长30.6%;光通信业产值94.46亿元,增长18.7%;泛家居业产值112.19亿元,增长8.4%;智能装备业产值46.74亿元,增长8.3%;生物医药业产值35.70亿元,增长19.8%;新材料业产值95.55亿元,增长9.8%。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756.03亿元,增长17.3%;利润总额69.26亿元,增长29.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现价)为185.1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2.57%。
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33家,全年实现总产值28.34亿元,同比增长16.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1.8%,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1.5%,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7.7%,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9.6%。
分产业看,一产业完成投资同比下降13.9%,二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1.8%,三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4.5%。
全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43.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商品房销售额25.5亿元,下降8.5%。
五、国内外贸易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91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7.12亿元,增长3.2%。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2.7亿元,增长3.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4亿元,下降6.3%。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45.7亿元,同比下降1.4%,餐饮收入21.4亿元,同比增长14.6%。
全年进出口总额730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出口72065万美元,增长15.0%; 进口1020万美元,增长18.1%。招商引资额(含省内资金)为66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891万美元。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全年全市交通设施投资12.56亿元,改建、新建公路里程136.28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519.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6.3公里。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例达到100%。
年末全市出租汽车拥有量360辆,公共汽车拥有量188辆。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4.55亿元,同比增长4.3%;邮政业务总量2.21亿元,增长12.4%。全年报纸发行数2.32万份,杂志期发数0.66万份;邮寄函件160万件。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为4.48万户,增长7.7%;其中城镇2.05万户,农村2.4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0.80万户。互联网用户67.49万户,其中固定宽带用户24.01万户,移动宽带用户41.48万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3.24亿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可比增长19.0%。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7亿元,可比增长17.7%。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2.36亿元,可比增长18.6%,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0.8%。财政支出72.47亿元,同比下降2.5%。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8.69亿元,增长14.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1.79亿元,增长19.2%。全年各项贷款余额为342.59亿元,增长12.8%。
全年市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合计保费收入40785万元,已决赔款15585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993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11579人。拥有科技馆2座,科研院所3家;科学技术支出24642万元。新增专利授权数1167项。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14家,高新技术产品(项目)222个。
全年全市学校总数167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53所,小学113所。在校学生总数109509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3738人,初中在校学生31325人,小学在校学生58598人。专任教师数6955人,其中普通中学3442人,小学3332人。全市幼儿园161所,在园幼儿2424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47%。
九、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剧场影剧院1个,公共图书馆1个,城市书房4个。全年组织各种专场文艺演出29场,观众2.7万人次;组织艺术展览4次,观众0.6万人次。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站)1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100%,全市有线电视入户数20.7万户,其中有线电视使用户数为7.2万户。全年共发行各类图书352.52万册,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4.8万册。
全市拥有A级景区4家,省级度假区1家,文物保护单位68家,星级农家乐7家,农旅养融合示范点5家,旅行社(含分社、门市部)15家。全年旅游接待人数3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0%。旅游经济收入 21.1亿元,增长29.1%;其中乡村旅游经济收入 6.3亿元,占比30%
全市共有执业医师1498人,执业助理医师366人,注册护士2791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926张,其中医院3246张。全年普查血吸虫人数11.65万人次,其中患病人数248人;灭螺面积1792.9万平方米。农村改水累计受益率79.6%。
全市共有体育馆1个,社会体育指导站38个。全年全市运动员在大型比赛获奖22人次。全年共举办运动会32场次,参与人数1.2万人次。
十、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公安局户籍人口)1034981人,其中女性480728人,非农业户籍人口321782人。年末总户数322272户。年内出生人口4831人,人口出生率4.67‰;年内死亡人口7819人,死亡率7.55‰;迁入846人,迁出7161人,暂住人口12818人。年平均人口103959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88‰。0-18岁人口177833人,19-35岁人口198010人,36-59岁人口378657人,60岁及以上人口225849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21.82%。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8.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5.1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2.28%。
全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512元,同比增长6.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8元,同比增长8.2%。
全年开展转业、转岗培训433人、就业前培训5307人;实现下岗职工当年再就业2312人,新增就业人数904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
年末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0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1.3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84.25万人,其中城镇职工5.40万人,城乡居民78.8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5.7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4.6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94.48万元。
民政事业费支出24372.6万元,其中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4662.86万元。享受社会救济对象人数37578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375人。各类收养性单位23家,社区服务机构总数420个。
十一、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
全年市政建设总投资23149万元,维护建设资金支出157.57万元,建设美化城区人行道新增9200米。城区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全市25个乡镇共实施“功能镇区”建设项目102个,完成投资6.39亿元,马口镇、沉湖镇、麻河镇、南河乡、中洲农场等5个乡镇申报省级“擦亮小城镇”示范乡镇。
全年环保总投资达9.97亿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8%,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9.9%。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019公顷。年末森林面积8558公顷,森林覆盖率5.16%。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79.8%,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80%。
注释:
1.本公报中2022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GDP)、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汉川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汉川市统计局2023年4月18日2022年,面对疫情持续反复、极端高温干旱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汉川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强大动力,聚焦高质量发展,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砥砺前行,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交出了一份速效并取、量质并进的圆满答卷。一、综合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820.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82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45.31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288.34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6:54.3:35.1。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2604元,比上年增长6.9%。二、农业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为167.75亿元,可比增长4.4%;实现增加值(含农业服务业)99.29亿元,可比增长4.3%。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分别为61.41亿元、3.19亿元、43.17亿元、39.69亿元,可比增长分别为2.3%、10.7%、3.0%、5.7%。 | RAG-ES | 2024-10-24 |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4.36万亩,增加0.02万亩,全年粮食总产52.31万吨,降低0.5%。棉花种植面积3.32万亩,减少0.14万亩,棉花总产0.23万吨,降低4.2%。油料总播种面积22.24万亩,增加2.05万亩;全年油料总产4.05万吨,增产0.57万吨,增幅16.4%。蔬菜面积44.66万亩,比去年增长3.0%,总产116.12万吨,增长2.8%。牲猪出栏60.23万头,增长6.0%;家禽出笼2984.96万只,增长2.9%;禽蛋产量3.4万吨,增长7.3%。全年水产品产量16.24万吨,增长4.0%。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8.37万千瓦;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058台、联合收割机3525台。化肥施用量(折纯)3.93万吨。三、工业和建筑业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477家,全年共完成总产值1868.03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轻工业产值1433.72亿元,增长20.1%;重工业产值434.31亿元,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3%。 | RAG-ES | 2024-10-24 |
从经济类型看,全市国有企业产值0.45亿元,增长2.4%;有限责任公司产值1804.56亿元, 增长18.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27.76亿元,增长11.8%;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完成产值35.26亿元,增长3.3%。从“5+5”产业链看,纺织服装业产值865.39亿元,增长20.8%;食品加工业产值206.59亿元,增长19.2%;包装印刷业产值117.08亿元,增长14.5%;金属制品业产值190.32亿元,增长16.4%;电力能源业产值103.99亿元,增长30.6%;光通信业产值94.46亿元,增长18.7%;泛家居业产值112.19亿元,增长8.4%;智能装备业产值46.74亿元,增长8.3%;生物医药业产值35.70亿元,增长19.8%;新材料业产值95.55亿元,增长9.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756.03亿元,增长17.3%;利润总额69.26亿元,增长29.4%。 | RAG-ES | 2024-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