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
共 6763字,需浏览 14分钟
·
2024-05-24 12:14
历史沿革
高昌历史
高昌取自于“地势高敞,人庶昌盛”之意。
百年前的高昌故城佛塔
西汉初元元年(前48年),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汉元帝在今高昌故城一带修筑壁垒,安置兵民,屯田戍守。由于此地东通伊吾(今哈密一带),北通车师后部(今吉木萨尔一带),西经交河通焉耆、龟兹(今库车一带),南达楼兰(罗布泊西北岸),且土地广平良沃,最终形成了屯集兵马的军事要地——高昌壁。
西汉末年,高昌壁发展成为汉政府在西域掌管屯田事务的最高长官——戊己校尉的驻地和治所,大量的汉军将士被部署在此地驻守。
东汉延光二年(123年),西域长史班勇将高昌壁划为柳中城(今鄯善县鲁克沁镇)的附城,承担起观察敌情、保护主城的任务。此后,高昌壁更名为高昌垒,隶属于凉州(今武威市)敦煌郡。同时,东汉政府在高昌垒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加固,使之具备了与军事城堡功能相适应的规模和城防设施。
东汉末年至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中,生活在河西走廊、关中平原地区的1万多户汉族士民为躲避战乱而辗转迁徙到高昌地区,由此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并成为吐鲁番盆地的经济中心、西域最为丰腴之地。高昌开始被周边各股政治势力所关注。
前凉建兴十二年(324年),前凉委任的戊己校尉赵贞乘乱在高昌垒拥兵割据称雄,意图独霸西域。
前凉建兴十五年(327年),前凉国王张骏(汉族)派兵攻占高昌垒,废除戊己校尉旧制,设置地方政权组织—一高昌郡,下辖高昌、田地(今鄯善县鲁克沁镇)、横截(今鄯善县连木沁镇汉墩村)、高宁(今鄯善县吐峪沟乡)4县。继之,高昌郡先后隶属于前秦、后凉、西凉、北凉4个政权,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东部哈拉和卓以东一带。高昌城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开始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城市、高昌地区的政治中心。
5世纪以后,中国内地进入南北朝对峙时期,中原各个政权均无暇顾及西域地区。
北魏太延二年(435年),高昌地区的汉族大姓阚氏首领阚爽在柔然支持下占据高昌城,自任高昌太守,宣布脱离北凉的统治,割据一方。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匈奴人沮渠无讳率北凉政权残部攻占高昌城,改元承平,号称凉王,高昌首次成为地方割据政权,史称北凉沮渠高昌王朝。
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柔然汗国攻灭北凉沮渠政权后,拥立阚伯周为高昌王。此后,在高昌地区以高昌城为都城,先后建立了阚氏高昌王国(460~491年,传3世)、张氏高昌王国(491~496年,张孟明建立,历1世)、马氏高昌王国(496~501年,马儒建立,历1世)、麴氏高昌王国(501~640年,麴嘉建立,传9世)4个汉人政权。其国土面积最大时东近敦煌,南接河南(指罗布泊以南的吐谷浑国境),西次龟兹(今库车一带),北邻敕勒(在天山北麓),“其地东西三百里,南北五百里”。
隋朝建立后,麴氏高昌王国开始奉中原王朝为正统。
隋大业四年(608年),高昌国王麴伯雅向隋朝遣使朝贡,并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参加了隋炀帝东征高句丽的战役。而后,隋炀帝册封麴伯雅为光禄大夫、弁国公、高昌王,并下嫁华容公主宇文玉波作王后。
唐朝建立后,高昌国王麴文泰(麴伯雅之子)入朝觐见唐高祖、唐太宗,其再娶妻子宇文玉波被赐姓李氏,并改封常乐公主。随着西突厥汗国的兴起,高昌王国开始在大唐帝国和西突厥汗国之间采取骑墙政策。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王麴文泰向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称臣结盟,截断了丝绸之路,攻打唐朝属国伊吾,扣押西域诸国经高昌前往唐朝通好的商人和贡使。而后,唐太宗派吏部尚书侯君集率10万大军攻灭麴氏高昌王国,收复了3郡、5县、22城。高昌地区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管辖后,打通了唐朝与西域、中亚交往的通道。唐朝政府在此置西昌州(后改称西州),州境“东西八百九十五里,南北四百八十六里”,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州治设在高昌城,其城市的政治与军事职能空前膨胀。同时,在西昌州实行与内地相同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制度,下设交河、高昌、柳中、蒲昌(今鄯善县连木沁)、天山(今托克逊县)5县,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大力发展当地的农业和手工业,并确保丝路贸易的畅通,使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高昌城也得到进一步扩建,成为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连接中原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通枢纽,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常住居民近5万人。
唐咸通七年(866年),游牧在天山北麓的回鹘人(今维吾尔族)大首领仆固俊率部攻占高昌城。次年,他以高昌城为都城,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又称西州回鹘王国)。其疆界最盛时西至龟兹、阿克苏、乌什一带,与喀喇汗王朝接壤,西北界天山,北面包括准噶尔盆地,南隔塔里木盆地与于阗(今和田市)为邻,东至敦煌与西夏分界,东南以阿尔金山与黄头回纥(青海北部)接壤,统辖的居民中有南突厥、北突厥、大众熨(仲云)、小众熨、样磨、葛逻禄、黠戛司、末蛮、格哆族、预龙族等部族。
随着中国历史进入第二次大分裂时期,中国北方政权频繁更迭,高昌回鹘王国走上了独自发展道路。在对外政策上,高昌回鹘王国与周边民族政权和平相处,并加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发挥丝绸之路的优势,积极开展贸易往来,成为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
元太祖四年(1209年),随着蒙古汗国的崛起,高昌回鹘王国主动归附蒙古政权,成吉思汗赐高昌回鹘国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为第五子,并下嫁也立安敦(又名阿勒阿勒屯)公主为王后。由此,高昌回鹘王国长期保持着半独立状态。
元至元三年(1266年)起,游牧于天山以北的蒙古贵族窝阔台汗之孙海都开始不断南下侵扰高昌回鹘王国。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海都和察合台汗之孙都哇等相互勾结,发动反元叛乱战争,派12万大军向高昌城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次年,叛军攻破高昌城后,对城内的建筑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并纵火焚毁了整座城市,高昌回鹘国王被迫亡命甘肃永昌县,延续了400多年的高昌回鹘王国名存实亡,所辖领地并入察合台汗国。高昌城也在这场战争中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由此变成了一片废墟,形成了现在的高昌故城遗址。
高昌故城全景图
被盗历史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俄国植物学家、医生阿尔伯特·雷格尔考察高昌故城并写出《吐鲁番旅行报告》,将其描述为“筑有很厚围墙的 一大片墟址”的“一座古罗马般的城市”。他继而断言到“这是古代新疆的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建筑物”。雷格尔对高昌故城考察后的纪实性描述引起了西方学者和探险家的极大兴趣,也揭开了新疆文化考察的开端。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俄国季米特里·克列门兹由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派到天山南部进行自然科学考察兼考古.收集文物。在吐鲁番考察和挖掘了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古墓、吐峪沟、木头沟和其他一些古代佛教遗址,收集了多件文物,并对高昌故城进行测绘、拍摄,后写出《1898年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吐鲁番考古队报告》和《吐鲁番及其古迹》一文。所获文物,至今存放在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文书收藏在俄国科学院彼得堡分院的东方研究所。
清光绪二十六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00年~1933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先后四次到新疆地区探险考察,民国二年至三年(1913~1914年)第三次考察期间,对高昌故城进行了地形测量,挖掘活动主要集中在l、V和IV等遗迹,在阿斯塔那发掘34座墓葬,获得大批文物,并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出版正式报告—《亚洲腹地考古记》全四卷。斯坦因从新疆带回的一部分文物和织物收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有关吐鲁番的大部分物品收藏于新德里博物馆。
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藏高昌故城文物“圣枝节图”
清光绪二十八年至民国三年(1902年~1914年),德国人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和勒柯克先后四次组织考察队来新疆从事活动,三次涉及吐鲁番地区:1902年,格伦威德尔带领“皇家普鲁士吐鲁番考察队”对吐鲁番进行了第一次考察,劫走46箱文物;第二次是由勒柯克领导,在柏孜克里克、吐峪沟、胜金口等千佛洞和高昌故城内的王宫、寺庙遗址,大肆盗掘和切割壁画;1905年从吐鲁番运走了各种文字古写本、经卷、各种钱币、雕像、石刻、壁画和其他文物共计200箱;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1906~1907年),格伦威德尔和勒柯克联合进行考察,共运走新疆文物128箱。运走文物包括著名的《凉王大且渠安周造寺功德碑》和《高昌主客长史造寺碑》。搜集品当中文献分藏于柏林科学院吐鲁番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图书馆东方部,艺术品和一些带插图的写本藏在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格伦威德尔第一次考察回国后于清光绪三十年(1906年)在慕尼黑出版发表了《1902~1903年在高昌古城及其邻近地区进行考古发掘的报告》。第三次考察回国后,于民国元年(1912年)又出版《中国突厥斯坦的古代佛教寺庙》。
清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1906~1909年),法国人伯希和考察高昌故城,获得部分文物,所获文物大都收藏在吉美博物馆,文书资料收存在巴黎图书馆的东方手卷部。
清光绪三十四年至民国元年(1908~1912年),日本人大谷光瑞考察队先后三次到新疆,第二次来时,由野村荣三郎和桔瑞超带领,在吐鲁番地区作了搜寻;清宣统二年年至民国元年(1910~1912年),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分头在敦煌、吐鲁番七克台、胜金口、吐峪沟,交河故城、阿斯塔那古墓群作了挖掘,获得大量高昌王国至唐代的文书,后被称为“大谷文书”。
清宣统元年至二年(1909~1910年),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派鄂登堡对天山南北地区进行考察,组织第一次俄国所谓的“东突厥斯坦考察队”,考察发掘吐鲁番等地,对高昌故城进行过考察,所获高昌文物,现藏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
国内考古
1961~1965年,阎文儒先生到吐鲁番考察石窟,同时也考察了高昌故城,后来写下《吐鲁番的高昌故城》一文,影响深远。
自2005年~2013年,高昌故城共开展了7次考古发掘。2005年,国家启动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对高昌故城维修前期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截至201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在高昌城内进行了6次发掘,吐鲁番学研究院进行了最近一次的发掘。
建筑格局
综述
高昌故城遗址四面环山,地势低洼,其四周有城墙、拱形城门,以及瓮城、垛台(又称马面)、角楼、佛塔和寺院等建筑物依稀可辨。从空中鸟瞰,整个遗址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其内外建筑类型与唐朝都城长安城的形制和布局结构十分相似:平面呈长方形,周长5.4千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布局分外城、内城、宫城3部分。外城墙基宽12米,墙高11.5米,夯土筑成,夯层厚8厘米—12厘米,间杂少量的土坯,有清楚的夹棍眼,外围有保存完好凸出的马面。全城有9个城门,南面有3个城门,其余3面各有2个城门。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内城在外城中间,平面呈方形,城墙全为夯土城,西、南两面保存较好,其建筑年代较外城为早;宫城在最北面,城内有外城墙、内城墙、宫城墙、可汗堡、烽火台、佛塔等建筑。外城的北墙就是宫城的北墙,内城的北墙是宫城的南墙。外城内西南角有一座佛寺遗址,占地1万平方米,院内正中有残存着菩萨像和壁。
高昌故城分布图
外城
外城城垣大部分保存较好,墙基厚12米,高11.5米,周长约5400米。城墙由结实的黄土夯筑而成,夯筑层厚达8~12厘米,每层夯土层之间掺杂少量的土坯,有清楚的夹棍眼。据有关史料记载,高昌城繁盛时期,共有9个大铁门,其中南面3个,东、西、北边各2个,分别冠以青阳门、建阳门、金章门、金福门、玄德门、武城门、横城门等不同名号。在现存古城遗址中,西面靠北的武城门保存最为完好,并留有曲折的瓮城。外城的墙根下,现今仍可以看到古人留下的护城河河道遗迹。
紧靠城墙的外缘筑有军事附属设施——垛台,以防御敌人进攻。
外城的东南部和西南部是寺院区,当年寺院林立,佛塔高耸,高僧云集。其中,西南部有一座全城最大的佛教寺院遗址,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寺庙的山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佛龛及佛塔等宗教建筑保存尚好;大殿内尚残存有菩萨像和壁画。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到天竺取经时,曾在此寺内讲经一个多月。东南部也保留着一座多边形的佛塔和一个礼拜窟,是目前高昌故城内唯一壁画保存较好的地方。另外,这里还保存着一处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寺院,由一连三间房屋组成。
高昌故城西南大佛寺遗址
内城
内城居于外城的正中央,周长约3600米。其中,西面和南面的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北部正中央有一座不规则的方形高台,上面残存有一座15米高的双层土坯方塔,塔上有佛龛。在方塔的西部有一平台,上面建有数间带拱顶的房间,是当年的宫殿遗址,其墙壁比较厚实,保存有大量宫廷生活的壁画,是目前吐鲁番地区现存大型世俗生活场面的例证。
在方塔外的西北隅,有一处用土块垒砌、刀把形状的高大建筑物。在方塔南部还有一处约75米见方的摩尼教(又称明教)寺院遗址,由东、西、南、北4组建筑群组成。其中,在南部竖排的3间房子内,所有的建筑都装饰有漂亮的壁画,有的贴有金箔,有的地面上还铺有白色的膏块。
高昌故城内城墙
宫城
宫城呈长方形,布局相对完整,位于整个城市的最北部,是当时高昌王宫所在地。现存有3.5~4米高的殿基。其中,殿基以东保存较好的遗址有7处,殿基以西有4处。这些殿基遗址的夯土层厚约35~48厘米,与13世纪元朝大都(今北京)、库车旧城最晚的城垣夯土层大致相同。
城内建筑
高昌故城内还保存着许多市场店肆、庙宇和民居、客馆、作坊等较为完整的建筑。民居和市井坊肆建筑采用下挖为院、掏洞为室的方式,不用一块木料。
高昌故城排房遗址
文物遗存
莲瓣柱础
高昌故城出土遗物主要有陶、铜、铁、木、石器等。陶器为大宗,多为陶器残片,根据口部特征可分为瓮、缸、罐、盆、钵、碗和盏等,以盆、罐和瓮所占比例较大。1号民居F1室内出土的壁画残片内容为千佛,佛陀圆脸胖身,发髻高耸,身着通肩衣,身下有覆莲座。身躯挺直、少曲线,形象丰满,与唐代佛像特征比较接近,符合唐朝以丰满为美的审美观念。绘画笔触轻盈圆润,显然是唐代艺术风格。1号民居南侧地层中出土“开元通宝”1枚。3号民居西半部分建筑叠压在东半部分建筑之上,二者之间存在早晚关系。在东半部分建筑之一佛寺附近出土唐代“建中通宝”钱币,在上部坍塌土中出土宋代“皇宋通宝”钱币。
高昌故城出土摩尼教“庇麻节图”
文物价值
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4世纪,高昌城历经1500年的风霜岁月,见证了汉唐等中原王朝通过设置郡、州县等建置对丝路开创与繁荣所起的重要推动和保障作用,见证了古代西域地区高昌国、高昌回鹘王国等文明,展现了城市文化、建筑技术、多种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传播。
高昌故城既是中国古代城市营建史上的典型代表,又是世界古代城市遗址中难得的人类文化遗存,成为中国古代地面古城遗址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城址之一,与另一座新疆消失的古城楼兰齐名天下。
19世纪末,俄国考古学家阿尔伯特·雷格尔在考察了高昌故城后,将其描述为“是一座筑有很厚围墙如同古罗马的城市墟址”。曾经有一位考古学家这样说:“如果想知道盛唐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就来吐鲁番的高昌古城吧,它就是唐时长安远在西域的翻版。”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高昌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8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高昌故城四至边界:北至外城北墙基线外扩150米;东至二堡乡公路西缘;南至南门800米;西至外城西门外100米与现有道路的平行线。总面积459.97平方米;缓冲区四至边界:北至火焰山北侧山脚线;东至吐峪沟东侧2000米;南至吐峪沟乡北侧;西至穿越库鲁克艾格孜沟谷的汗迪克里克路。面积:51203.28平方米。
2014年6月,高昌故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中重要的中心城镇遗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10月12日,高昌故城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历史文化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