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乡

联合创作 · 2023-08-14 13:22

地名由来:尼西乡藏语“尼”为“太阳”,“西”为“出发”,“尼西”含义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尼西乡位于中甸县西北部,介于北纬27°51′-28°25′,东经99°20′-99°37′之间,乡驻地崩书塘,海拔3160米,距县城39公里。尼西,元属大旦当,明嘉靖五年(1526年)后为木氏土司占领,清雍正二年,中甸归属云南省后设尼西境,民国为第四区,29年改属宜旺乡。1950年中甸解放后设尼西区。1958年底建立尼西人民公社。1962年改为区。1968年撤区建乡。辖新阳、幸福、汤满、江东4个行政村,37个农业社,50个自然村,1041户,6159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6.7%。尼西地处干热河谷,7月平均气温13.9℃,1月平均气温-2.9℃,年平均气温6.2℃,年降水量503毫米,无霜期124天。据土地详查,全乡总土地面积845平方公里(1266939亩),其中耕地15781亩(1990年统计上报数8741亩),园地132亩,林地984582亩,牧草地35169亩。其地东、北群山横列,西部金沙江环绕,水低田高,较为干旱,修建有向阳、革命、红旗、美丁4条水沟,全长61公里,可灌1089亩。尼西是个农林牧商综合经营的乡,粮食作物以青稞、水麦、包谷、洋芋为主,1990年播种面积11789亩,总产2320吨,亩产195公斤,人均产粮392公斤。大小牧畜存栏14293头(只),肉类总产量203吨,牛奶产量729吨,采伐木材2583立方米,水果产量248吨,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15万元,人均716元,其中交通运输收入占24.39%。农村居民纯收入269万元,人均454元。乡镇企业有木材采育场、农机站、综合加工厂、联营车队。木碗、木盒、土陶灌、土火锅是尼西地方特产。全乡有小学23所,教职工51人,在校学生506人,适龄儿音入学率71%;有乡卫生院1个,村卫生室3个。滇藏公路通过乡境,3个行政村通有公路。域内有著名的巴拉格宗大峡谷、巴拉格宗雪山、尼西古棺墓等景区、景点可供旅游及考察。

历史沿革:

汉至隋为白狼国结当部落属地。

唐吐蕃南,在其宗设神川都督府,在尼西设龙巴宗,属铁桥十六城之一。

宋为吐蕃边军首领割据。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划归宣政院,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朵甘思宣慰司奔不儿亦思刚达鲁花赤,设尼象千户。

明成化六年(1470年),丽江木氏土司得胜你那为习下接具加瓦寨、相必瓦赛、刺木瓦寨、刺何场寨(具加瓦寨即尼西江东居加,史上属你那力习,以上其他地名均在今德钦拖顶境内),尼西被木氏土司占领,派木瓜神翁管理,宗卡以下各村委派呗色(村长)管理,实行军政合一的统治。

清康熙六年(1667年),蒙古和硕特部占领建塘,西藏达赖喇嘛派宗官管理。

四十八年(1709年),中甸自行管理后。

四十九年设为尼西境。

民国改县,尼西改为第四区;民国二十八年你(1940年),改为宜旺乡,辖格咱、东旺、尼西。

1950年7月,设立尼西区。

1958年末,建立红旗公社。

1962年,调整后改区。

1968年,成立尼西公社。

1984年,改革政社合一体制,改区,原大队改乡。

1988年,区改乡,乡改行政村。

2000年,行政村改村民委员会。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