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疫情反复等多重考验,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民生不断改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24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8%,居丹东第2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6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50.6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02.4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3:19.4:44.3变为37.2:20.8:42.0。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83,789人,其中男性人口291,351人,女性人口292,438人,男女性别比为99.6:100。全年出生人口2859人,死亡人口4989人。在户籍人口中0-17岁人口65,421人;18-34岁人口111,626人;35- 59岁人口248,202人;60岁及以上人口158,540人。
全年实名制就业人员11,194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5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3%,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0,093人。
年末市场经济主体63921户,其中:企业11373户,个体户52548户。全年新注册7443户,其中企业1809户,个体户5634户。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0%。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9%。
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8.6万公顷,增长6.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4万公顷,增长0.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2万公顷,增长4.1%。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为86.2:13.8。
粮食作物中,水稻播种面积为4.3万公顷,增长1.1%;玉米播种面积为2.6万公顷,下降1.0%。经济作物中,蔬菜播种面积5,033公顷,下降4.9%;草莓播种面积4,427公顷,增长18.3%。
全年粮食产量为54.9万吨,比上年增加0.7万吨,增长1.2%,连续8年突破50万吨。其中,水稻产量34.5万吨,增长1.2%;玉米产量19.1万吨,下降0.03%。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10,778吨,增长0.8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8.6万吨,下降8.7%;草莓产量19.2万吨,增长27.8%。
全市生猪饲养量58.4万头,增长 23.6%,其中:生猪出栏33万头,增长35.9%;生猪存栏25.3万头,增长10.5%。家禽饲养量6,013万只,增长12.5%,其中:家禽出栏4,372万只,增长17.0%;家禽存栏1,641万只,增长2.1%。全年肉类总产量10.9万吨,增长21.7%,其中:猪肉产量2.9万吨,增长38.6%;牛羊肉产量651.7吨,下降6.5%;禽肉产量8万吨,增长16.8%。禽蛋产量12.1万吨,增长16.1%。牛奶产量4143.8吨,下降16.8%。
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8.3万公顷,增长18.9%,其中:海水养殖面积达到7.8万公顷,增长20.5%;淡水养殖面积达到0.5万公顷,与去年同期持平。水产品总产量50.2万吨,增长7.7%,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7.4万吨,增长7.6%;淡水产品产量2.8万吨,增长0.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4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1%。年末全市12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内资企业121户,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6户。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67.0亿元,增长15.2%,其中,内资企业产值154.6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12.4亿元。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105.87亿元,重工业产值61.12亿元。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涉及21个行业大类,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食品加工企业50户,实现工业产值84.3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0.5%;纺织业、纺织服装和服饰业、制鞋业等纺织服装企业19户,实现工业产值12.3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医药化工企业7户,实现工业产值9.2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5%;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装备制造企业32户,实现工业产值45.5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7.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2.9亿元,增长11.9%。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9.1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9.4亿元,增长1.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8.1亿元,增长1.0%;安装工程产值0.7亿元,下降19.7%。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4亿元,比上年下降0.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7亿元,增长2.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19.2%;金融业增加值23.4亿元,增长6%;房地产业增加值15.1亿元,增长3.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6.0亿元,增长11.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1.7亿元,增3.5%。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8家,营业收入5.3亿元,比上年下降13.7%。
年末全市普通公路通车里程2,125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08.6公里。全年客运量2,373万人,增长195.9%,其中水运客运量29万人,增长96.1%;旅客周转量33,405万人公里,增长38.6%,其中水运旅客周转量341万人公里,增长83.9%。全年货运量775万吨,增长15.0%;货物周转量423,672万吨公里,增长55.2%。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9亿元,增长6.4%。分经营地看,城镇实现零售额40.5亿元,增长8.9%;乡村实现零售额11.5亿元,下降1.4%。分规模看,138家限额以上贸易单位实现零售额19.5亿元,增长9.7%;限额以下贸易单位实现零售额32.4亿元,增长2.4%。分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41.2亿元,增长1.5%;餐饮收入10.7亿元,增长31.0%。
全市80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3.3亿元,增长19.7%;汽车类零售额3.2亿元,增长6.6%;烟酒类零售额2.8亿元,下降7.9%;饮料类零售额2.0亿元,增长9.2%;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1.7亿元,增长5.2%;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6亿元,增长1.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1.3亿元,增长20.1%;服装、鞋帽、针织品类零售额0.9亿元,增长1.8%;化妆品类零售额0.6亿元,增长4.9%;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0.3亿元,下降56.7%;中西药品类零售额0.2亿元,下降7.5%。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0.0%,建筑安装工程增长22.1%。建设项目投资增长7.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3%。民间投资增长4.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5.7%。
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6%,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37.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7.8%;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为14.1:28.7:57.2。在全部投资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1.4%,增长75.6%。
从投资规模看,全年有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184个,其中,亿元以上建设项目30个,占全部建设项目个数的16.4%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东港市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工程、丹东铭笙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热电联产项目、东港市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东港市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等重点投资工程稳步推进。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89个,增长16.3%。从房屋类型看,住宅投资增长25.3%,办公楼投资下降1.6%,商业用房投资增长12.2%。从投资结构看,土地购置费增长7.6%,建安工程投资增长23.4%。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07.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6.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90.1万平方米,下降25.7%。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9.9万平方米,下降6.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7.6万平方米,下降1.9%。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6.9亿元,增长3.1%,其中住宅销售额25.3亿元,增长7.6%。年末,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82.1万平方米,下降8.2%。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38.7亿元,增长3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亿元,增长10.7%,其中:税收收入9.3亿元,增长0.3%,占比55.4%;非税性收入7.5亿元,增长27.1%,占比44.6%。
全年财政支出45.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6亿元,增长23.2%,其中:教育支出7.6亿元,增长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2亿元,增长67.8%;城乡社区支出5.9亿元,增长187.6%;农林水事务支出5.4亿元,增长12.0%;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6亿元,下降12.4%;卫生健康支出1.9亿元,增长21.9%。
全年金融业增加值2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0%,占GDP的比重为9.6%,占服务业比重为23.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80.5亿元,增长12.0%,其中:住户存款606.7亿元,增长12.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06.5亿元,增长12.4%,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09.3亿元,增长12.1%;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97.2亿元,增长12.6%。
八、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56元,名义增幅9.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417元,增长13.0%,其中,食品烟酒消费支出5089元,居住消费支出2809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134元,其他消费支出7105元。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5.53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2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2.63万人,其中女性24.9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4.43万人。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8家,床位2352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2家,床位920张,入住768人;民办养老机构16家,床位1432张,入住849人。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共有普通类学校141所,其中,小学108所,初中30所,高中3所。公办幼儿园5所,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各1所。小学在校学生22,761人,初中在校学生11,605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9,057人(含职教中心高中班)。
全年实施科技项目36项,丹东市科技后补助项目29项,累计资金275万元。完成东港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24项。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累计77家。新增瞪羚企业1家,累计3家。全年授权专利404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10件,累计104件。按60万人计算,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73件。本年注册商标1137件,累计5185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23家(增加4家),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7亿元,增长91.1%;增加值4.8亿元,增长4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24家(新增10家),完成产值17.7亿元,增长18.9%。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5.8亿元,增长51.2%;生物产业产值6.2亿元,下降4.7%;新能源产业实现2.6亿元,下降0.6%;节能环保产业产值2.6亿元,增长57.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7000万元,同比增长125.8%;参与研发人员324人,增长101.2%;取得有效发明专利131件,同比增长219.5%。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拥有文化、文物事业机构22个。公共图书馆年末藏书160千册。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8%,数字电视用户19.3万户,有线广播电视转播干线网络总长7230公里,有线电视入户率75.4%,电视转播发射台6座,广播电视台自办节目7套,全年播出时间46,298小时。
年末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9处,旅行社23家,星级饭店2家。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91个,其中医院19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全市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以下均为实有床位)3,152张,其中医院2,660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02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14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55人,执业医师1500人,注册护士2,186人。
医疗机构总诊疗1,568,991人次,其中,医院诊疗1,129,309人次,基层医疗机构诊疗436,482人,结核诊疗3,200人次。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截至年末全市共有负压救护车7 辆,全市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162,315剂次,全程接种509,157人,加强免疫接种102,675人。
全市有各类体育场地1,399个,其中室外体育场地1,363个,市内体育场地36个,篮球场669个,乒乓球场228个,田径场75个,足球场54个,排球场10个,羽毛球场9个。城乡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2.21平方米。争取上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及社区健身项目健身器材累计130余套,1,387件。有单项体育协会24个,各级别社会体育指导员1,081人。我市体育健儿崔晓彤在第32届东京奥运会女子赛艇四人双桨比赛中获金牌。
十一、能源、环境和城市建设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0.9万吨标准煤,增长8.9%,原煤消费量下降14.7%,电力消费量增长13.5%。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6万吨标准煤,下降1.7%。
全年平均气温为9.8℃,比上年上升0.1℃;年降雨量1010.6毫米,比上年增加189.5毫米。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0天,比上年减少15天,二级以上优良天数比例95.9%,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浓度年均值27微克/立方米, 增长35%,可吸入细颗粒物(PM10)浓度年均值53微克/立方米,增长47.2%。
年末全市自来水售水量1660万立方米,其中,生产运营用水668.4万立方米,公共服务用水241万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水 722.6万立方米,其他用水28万立方米。
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8.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工业用电9.6亿千瓦时,增长9.5%。
年末城市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236.3公里,储气能力12万立方米。全年城市天然气供应总量1442.6万立方米,销售量1419.6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346.8万立方米,集中供热127.7万立方米,汽车加气563.5万立方米,工商业381.6万立方米。年末共有天然气家庭用户5.0万户。
年末全市供热管道长度130公里,供热能力560吨/小时/兆瓦。全年供热总量330万吉焦,供热面积98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73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251万平方米。
全市污水处理能力7万立方米/日,全年污水处理量1125万立方米;干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24吨/日,干污泥无害化处置量1443.5吨。
年末全市城区绿化覆盖面积922.9公顷,绿地面积812.8公顷。公园13个,公园面积215.9公顷,其中水域面积76.1公顷。
注释:
[1]本公报中2021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指标数据在年报时可能还有调整。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及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统计范围为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法人单位以及个体经营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不包括军工和国防项目。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指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7]规模以上服务业分三个统计范围:一是统计范围为年营业收入2000万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二是统计范围为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类,教育三个门类,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三是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8]货物运输周转量:指在一定时期内由各种运输工具实际完成的货物运量与相应的运送距离的乘积之和。
[9]旅客运输周转量:指在一定时期内由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与相应的运送距离的乘积之和。
[10]可吸入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11]资料来源:本公报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猪牛羊禽肉产量、禽蛋产量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支出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东港调查队;水产品产量来自市渔业渔民渔船管理局;公路运输、港口等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东港市支行;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旅游数据、文化馆、艺术馆、公共图书馆、体育、电视、体育数据来自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广播数据来市委宣传部;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局;科技项目来自市发改局(科技局);市场主体及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事务服务中心;就业情况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养老服务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数据来自丹东市生态环境局东港分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气象数据来自市气象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疫情反复等多重考验,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民生不断改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一、综合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24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8%,居丹东第2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6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50.6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02.4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3:19.4:44.3变为37.2:20.8:42.0。 | RAG-ES | 2024-09-11 |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83,789人,其中男性人口291,351人,女性人口292,438人,男女性别比为99.6:100。全年出生人口2859人,死亡人口4989人。在户籍人口中0-17岁人口65,421人;18-34岁人口111,626人;35- 59岁人口248,202人;60岁及以上人口158,540人。全年实名制就业人员11,194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5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3%,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0,093人。年末市场经济主体63921户,其中:企业11373户,个体户52548户。全年新注册7443户,其中企业1809户,个体户5634户。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0%。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9%。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8.6万公顷,增长6.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4万公顷,增长0.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2万公顷,增长4.1%。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为86.2:13.8。 | RAG-ES | 2024-09-11 |
粮食作物中,水稻播种面积为4.3万公顷,增长1.1%;玉米播种面积为2.6万公顷,下降1.0%。经济作物中,蔬菜播种面积5,033公顷,下降4.9%;草莓播种面积4,427公顷,增长18.3%。全年粮食产量为54.9万吨,比上年增加0.7万吨,增长1.2%,连续8年突破50万吨。其中,水稻产量34.5万吨,增长1.2%;玉米产量19.1万吨,下降0.03%。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10,778吨,增长0.8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8.6万吨,下降8.7%;草莓产量19.2万吨,增长27.8%。全市生猪饲养量58.4万头,增长 23.6%,其中:生猪出栏33万头,增长35.9%;生猪存栏25.3万头,增长10.5%。家禽饲养量6,013万只,增长12.5%,其中:家禽出栏4,372万只,增长17.0%;家禽存栏1,641万只,增长2.1%。全年肉类总产量10.9万吨,增长21.7%,其中:猪肉产量2.9万吨,增长38.6%;牛羊肉产量651.7吨,下降6.5%;禽肉产量8万吨,增长16.8%。禽蛋产量12.1万吨,增长16.1%。牛奶产量4143.8吨,下降16.8%。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