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上这种面试官,绝绝子

共 2471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2-01-16 10:44

如果你去参加一个产品面试,面试官不说别的,只跟你讨论产品方法论,你会作何感想?


先说我的观点吧,我会觉得很扯。


昨天我星球里有个同学就跟我说了一下他的经历,真是哭笑不得。


他是一个刚毕业两年的产品经理,之前在教培行业做后台产品。因为一些不可抗力,公司倒闭了,他也被迫出来找工作。


因为我之前帮他看过产品方案,所以对他的基本情况和能力还算了解,属于那种做事比较踏实稳重的人。


不说能力多么强吧,但至少能完整高效地把事情做好,毕竟工作经验摆在那。


此外,产品基本功也比较扎实。如果我是他们团队的领导,我会希望团队里有这样的人。


原因很简单,活儿好、话少、人踏实。


他这次去面试的这家公司在业内算是大公司了,因为岗位匹配度比较高,所以他的简历很顺利的通过了筛选。


面试当天,他按照预定时间提前到了,可面试官晚了一个多小时才过来。


上来二话没说,直接让他介绍自己的产品方法论。


原话是这样的:「你的简历我都看过了,经验跟我们的岗位需求比较匹配,说说你的产品方法论吧」。


这哥们儿也是第一次在面试中被问这样的问题,有点懵。之前都是干手工活儿的他也没整理过什么产品方法论,更何况才两年工作经验,要啥方法论。


他也比较实在,说自己没有产品方法论,不过有一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案例可以介绍。


面试官不乐意了,说你怎么能没有产品方法论呢?没有方法论你怎么做产品?


后来我问他,我说你就没随便说几个么?既然人家想听,那就现场整理几个方法出来。


他说他试了,但面试官最后说自己想听的是关于产品的道,而不是术。


无奈之下,这哥们儿最终放弃治疗了。


说实话,碰上这种面试官真的算他倒霉。


关于产品方法论,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我认为,产品方法论不是学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讲述产品方法论的书,而且不乏一些有实力的优秀产品经理写的。


可是,看了别人方法论的产品经理,并没有做出优秀的产品。


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是这些产品方法论有问题,还是人有问题?


在我看来,这些产品方法论都是正确的,也是经过了作者的实践检验才整理出来的,是有用的。


但是,这些产品方法论的成立也是有前提条件的。


第一,方法论来自于实践,而且是建立在高密度、高质量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经验和可复用套路。


经验和经历不一样,前者是基于实践进行复盘和思考后的总结,后者只是参与并经历了一些事情。


举个例子。


在处理过 100 个需求后发现需求优先级分类的规律和方法,这叫经验。而只是处理了 100 个需求,这叫经历。


所以,经历很多的人不一定有经验,而经历很短的人可能就非常有经验。


其中的区别,就在于复盘和思考。


第二,方法论和实际运用之间,还需要大量来自真实世界的实践性问题进行填充。


关于这一点,实际上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知道了产品方法论也做不好产品的原因。


知道和运用,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比如我昨天文章中提到的那个产品公式框架,实际上也是一个方法论。



这套框架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看懂,但不是所有人都会用。


那什么人会用呢?


是那些已经有过高密度和高质量实践的人,他们会基于自己丰富的实践经历并结合这个框架去复盘和总结出自己的方法论。


这时候,当他们看到这个框架时,就是一个高度的概括和总结。


可实际上,这些东西早就在他们的脑子里了,我只是帮助他们呈现了出来而已。


所以,方法论形成的前提一定是基于真实世界中大量实践性问题的高度概括。


当不同阶段的人在谈论方法论时,他们理解的可能不是一个东西。


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和一个小白谈论气沉丹田,小白理解的可能就是怎么吹气鼓肚子。


第三,产品方法论的成立有局限性,且存在不可复制性。


我们都学过数学,数学里有很多的定理和公式,这些是方法论,它们能够用来处理很多真实的数学问题。


通常来说,数学定理和公式都是经过推导和论证得出的,具备普遍的一般成立性。


说白了,你能够用数学定理和公式去解决确定性的问题,且这个过程是可复制的。


但是,产品方法论的成立是有局限性的,且存在不可复制性。


怎么理解?


任何一款成功的产品其实都有很多综合性的偶然因素,包括天时、地利、人和。可能是机会、可能是运气、可能是决策、可能是别的。


失败的产品,不一定是方法错了。做出过成功产品的人也不一定持续成功,没做出过成功产品的产品经理,也不一定平庸。


所以,空谈产品方法论无用,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可替代性。


说到这,肯定会有人问了,既然如此,那提炼自己的产品方法论还有用吗?有必要吗?


当然有。


前面说了,产品方法论形成和运用的前提是需要大量来自真实世界的实践性问题。 


先有实践,再有理论。有了理论,就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所以,做产品不能只做,还要思考、要复盘、要总结。此外,要从大量的来自真实世界的实践性问题中找规律、找方法。


当你有过充分的练习和实战经验后,当你和别人谈论气沉丹田时,就不再是吹气鼓肚子了。



产品洞察


大多数情况下,方法论只对个人有用。


你的方法就是你的,是在你所在的实践环境的局限性下成立的,别人很难复制。


但是,我们可以去借鉴别人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种借鉴是用来提高效率的,我们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在我看来,方法论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个是高密度和高质量的实践,一个是复盘和总结的习惯。


所以,使劲干吧。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跟你们说个事儿,我又出书了。但是,这本书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我只是其中一个作者而已。


这本书的作者有 11 位,都是业内各领域的产品经理,大家在这本书里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非常值得成长期的产品经理参考。


看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成长。下次,专门找机会和你们聊聊。



今天,与 70050 位读者一起见证彼此成长
后台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推荐阅读


想了几天了,聊 1 个新产品公式
我为啥拒绝了这家大厂的 HR 小姐姐?
浏览 5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