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福生

联合创作 · 2024-08-09 11:06

人物经历

蓝福生,1984年毕业于地质专业,工学学士,并于2000年取得LaTrobeUniversity的。1992年至1994年任上杭县鑫辉珠宝首饰公司经理,于1994年加入,2000年8月至2006年8月获委任为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蓝先生多年主管公司投资业务,对矿产项目评价和并购有丰富的经验。曾荣获第二届经济十大人物。

现任紫金矿业执行董事、副董事长,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ESG)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执行与投资委员会委员。

作为国内矿业生产企业紫金矿业集团副董事长、紫金铜冠董事长,蓝福生在中国矿业界可谓颇负盛名。这位当年渴盼“谷变米”、“脱草鞋”的农村少年,在过去27年时间里,一直执着于钻研、探索地质地矿。而正是凭借着27年间所积攒下的深厚地质功底,以及对资源认识的独到眼光,蓝福生玩转着一次又一次的低价并购,获得了惊人的回报。一个个技术创造财富的神话,写入了紫金的发展历史,也串起了蓝福生的人生。

现任紫金矿业执行董事、副董事长,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ESG)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执行与投资委员会委员。

求学之路

蓝福生的求学记忆如今依然清晰:1980年高考时,他填报的志愿是福建林学院和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意料之外,我被调剂到福州大学地质专业。”蓝福生对记者说。由于学地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工作很艰苦,前途渺茫,所以当年福州大学的地质专业几乎没什么人报考。但是,一心想从农村走出来、渴望脱掉“草鞋”的蓝福生,毫不犹豫背起书包开始了省城求学生涯。地质专业学生的毕业,意味着艰苦日子的到来。

1984年大学毕业后,蓝福生被分配到福建省地矿局下属的闽西地质大队的一个分队,一干就是数年。地质队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让蓝福生的很多队友感到很迷茫: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地质人的前途究竟在何方?相比之下,蓝福生却感到很知足。他笑言,地质队属事业编制,队员拿的是国家的工资和津贴,待遇甚至比地方政府的普通官员还要高一些,倒也衣食无忧。“很庆幸,即便是在最艰苦的探矿生活中,我都没有放弃矿业这一行当的念头。”回想起上大学后的10年历程,眼神中透着坚韧的蓝福生,嘴角有难以掩饰的微笑。

让蓝福生感到幸运的还有,在地质队工作期间,他遇到了伯乐——— 一个影响他成长的贵人——— 时任紫金山金矿勘查项目负责人、现任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陈景河。

情定紫金

199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蓝福生被调回到上杭县矿产公司,搞的还是矿,只不过不是勘探,而是负责收购钨、锡等矿产品后卖出。

就在蓝福生调到上杭县矿产公司的第二年,闽西地质大队对紫金山的探矿报告书出炉:矿山不仅储量规模相当小,仅5万多吨矿石,而且品位低,每吨矿石的含金量只有4克多。省冶金工业部门得出的结论是,紫金山金矿不具备开采价值。不过,时任闽西地质大队一个分队队长的陈景河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当时,陈景河找到了紫金矿业的前身——— 上杭县矿产公司,协商并决定由矿产公司出资20万元,闽西地质大队出了10万元,对紫金山进行试验性开发,建立了中间试验开发站,并邀请蓝福生出任该中试站站长。“可以说,中试站的成败决定了当时紫金山的命运。”由于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作为站长的蓝福生顿感肩上重任。

用什么炼金术既省钱又高效呢?带着这样一个难题,1991年底,蓝福生率领矿产公司的一帮年轻技术人员住进了紫金山,在山里搭起了土坯房,白天深入矿山勘探,晚上广阅各类矿业冶炼技术类书籍。“山里头时常有大风,吹得竹编屋顶哗哗作响,有时候甚至会把整个屋顶盖掀起来。”17年前的一个个艰辛片段,蓝福生仍记忆犹新。1992年元旦期间,紫金山下起雪来,用来抽水的水泵被冰冻坏,水源被断了。

无奈之下,蓝福生和队友们就到户外挖雪做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深入地研读资料和一番调查之后,蓝福生与陈景河商量,决定试试当时国内仍较少采用的 “堆浸工艺”。用这种冶炼技术的好处是,投资少、成本低,适用于一些低品位的矿山。小规模的试验性开发出乎意料地取得了成功!

上杭县矿产公司和闽西地质大队前后仅投入100多万元的开发资金,却有了不小的利润。在长达近两年的试验性开发之后,1993年,紫金金矿在中试站试验性开发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产。也就是在这一年,由于看到了紫金山试验性开发的成功,福建省人民银行给了300万元贷款。

事业扩张

有了资金,开采速度也骤然提升。1993年,紫金山金矿的开采量一跃超过100公斤,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近100元/克计算,年产出达1000多万元。当年,开发公司的总资产达到300多万元。随着堆浸技术的逐步成熟,矿石入选的品位也逐年下降,从1992年的2.5克/吨降低到2006年的0.5克/吨左右。“以前,品位低于1.8克的矿石都被当成垃圾扔掉,但技术进步之后,以往倒掉的‘垃圾’又被捡了回来重新冶炼出大量的金子。”对于自己一手“拉扯大”的紫金矿业堆浸冶金术,蓝福生颇感自豪。对于开矿企业来说,技术进步对经济效益的贡献显得更为直接。1999年,紫金矿业的总资产已高达7000多万,短短6年间猛增二十几倍。

尝到甜头的紫金人决定,进军西部收购矿山。“手头有了点钱,矿业开发方开始有些想法。”受命负责该项工作的蓝福生笑言。2000年至2003年间,蓝福生几乎跑遍了西部主要矿山营地。2000年主攻四川和贵州,2001年则兵分两路挺进安徽和新疆,而后进军东北。业绩证明,这三年间买下的矿山,是目前紫金矿业最好的矿山。”聊到低品位矿山的高回报,蓝福生颇感骄傲:2002年,紫金仅花1.3亿元就拿下了新疆阿舍勒铜矿51%的股权,而光2007年就生产铜金属量30000吨,锌金属量9400吨,利润总额超11亿元,是全国第二大铜矿。一系列成功并购案背后,蓝福生除了具有独到的眼光,还有着惊人的胆魄。

2002年,蓝福生偶然得到消息,由于开采方技术力量有限,吉林珲春金铜矿连续5年亏损,2002年10月被迫停产。作为老国有矿山,已开采了30多年珲春矿,只剩下低品位的矿石,每吨矿石含金量0.7克左右,铜品位也仅0.2%。但蓝福生眼睛却顿时放光,当即向公司董事会提出收购的设想。

当年9月,蓝福生马不停蹄地奔赴吉林,掀开收购珲春金铜矿的序幕。在进行了大量而又详实的准备工作之后,蓝福生确信凭借紫金的技术和资金力量,在给出比竞争对手更高收购价的基础上,珲春金铜矿仍有不错的盈利空间。最终,蓝福生开出了3000万元的高价欲购买珲春矿山60%的股权。

然而,就在签约当天一大早,蓝福生接到公司陈景河董事长来电说,原珲春金铜矿一位地质工程师爆料称,紫金所获得的关于珲春矿山的资料有假,珲春金铜矿根本不具有开采价值。当时双方已经约定上午签订正式合同,延边州的领导将参加签字仪式。如何决策?蓝福生在电话中与陈景河经短暂的商量后果断做出了继续签约的决定。“我更愿意信赖自己亲手得出的翔实样品化验数据和自己调研结果。”蓝福生说。事实印证了蓝福生当年的胆识。仅2006年,珲春金铜矿就为股东带来2亿多元的净利润。“即便是10倍的收购价也算便宜。”蓝福生笑称。

海外并购

基于国内矿权价格已过高的判断,2005年,紫金矿业做出战略调整,正式启动海外发展战略,蓝福生再次受命。2006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家向紫金矿业介绍了秘鲁白河铜钼矿床。该矿为英国蒙特瑞科公司所拥有,其探明的铜金属储量742万吨,钼金属储量28万吨,加上远景储量整个矿床的铜金属有望超过1000万吨,差不多是中国铜保有储量的三分之一。2006年2月,蓝福生首次与蒙特瑞科公司接触。当时,该公司股价为3.9英镑/股,对方报价为5.4英镑/股,而紫金铜冠则开价4英镑/股。因价格谈不拢,首次谈判无果而终。“蒙特瑞科是一家初级勘探公司,并没有实力开发秘鲁的大型铜矿的,因此,我断定他们一定要出手。”虽然首轮谈判失败,蓝福生并没有灰心。没过多久,机遇又一次眷顾了蓝福生——— 蒙特瑞科公司股价跌了下来。

2006年8月,为应对此次收购,紫金矿业集团与厦门建发、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厦门紫金铜冠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蓝福生出任董事长。2006年10月底,蒙特瑞科在最低迷的时候更换了董事长。抓住时机,紫金铜冠以每股3.35英镑的价格向蒙特瑞科发出了指示性收购文件。但由于部分股东坚决反对,收购进程再次受阻。2007年1月,蓝福生再次来到伦敦,经多轮谈判,蒙特瑞科董事会最终有条件接受紫金铜冠每股3.5英镑的出价。“按照英国法律规定,要约文件发出后60天内若不能收购50%以上的股票,收购将宣告失败,计划就会泡汤。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快到手的肥肉飞走啊!”蓝福生坦言,当时心里很着急。

在一周之内,蓝福生带着厦门建发和铜陵有色的代表到伦敦,拜访了十几个大股东,挨个地说服。“当进展不顺时,双方的财务顾问都建议加价。但我认为,若加价,对方还会有更高的期望值,收购失败的可能更大。”基于这个判断,蓝福生咬定不加价。多番努力后,伦敦时间2007年4月11日,紫金铜冠已收到有效要约接受书合计13460815股,占蒙特瑞科股份的51.17%,收购宣告成功。

而到4月27日,紫金铜冠宣布收购截止,共收购蒙特瑞科股份89.9%。此次成功收购,是中国大陆公司以全面要约方式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第一例,也是中国大陆公司收购英国上市公司第一例。做事稳健、务实的蓝福生坦言,在将蒙特瑞科公司89.9%的股权收入囊中之后,紫金铜冠并不急于海外扩张,而是要先好好消化这一庞然大物,毕竟秘鲁铜矿开发的总投入将超过100亿元。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