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河遗址
共 1399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22
历史沿革
1983年,城河遗址被发现,命名为“草家湾遗址”。
2006年,更名为城河遗址。
2012年11月~2013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城河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
2013年9~12月,联合考古队对城河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初步掌握了城垣、城外壕、城内水系、水门、居址等重要遗迹现象的分布状况,为深入研究其聚落布局特征提供了充实的资料和线索。
2014年9月~2015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批准,联合考古队对城河遗址北部、西部区域进行了发掘。对遗址两处区域有了整体性的认识,基本廓清了其“功能”和“性质”,为深入探索城河遗址的聚落布局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料。
2015年10月起,联合考古队对城河遗址东南水门、东部外壕进行发掘。
城河遗址平面及王家塝墓地位置图
2017年,考古队在北城垣外侧200米左右的王家塝勘探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时期墓葬235座,遂于2018年3月开始,系统发掘。这些墓葬葬俗独特,绝大多数为竖穴土坑墓,超过70%的墓葬可见葬具,其中,类型丰富的史前独木棺痕迹,为长江中游首次大规模发现,为了解当时葬具结构提供了支撑。
遗址特点
文物遗存
研究价值
城河遗址北城垣外侧的王家塝墓地是已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时期墓地,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缺乏史前大型墓发现的空白,对重新审视屈家岭文化的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而城垣、居址、墓葬三位一体的系统发现,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以及认识该地区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湖北沙洋城河遗址反映了屈家岭文化人群通过建造一系列水利设施,调控古城用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展现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古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王家塝墓地多种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屈家岭文化社群结构的复杂性和社会分化现象,与良渚、寺墩展现的史前文明形态交相辉映,提供了探讨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明进程的新证据。
所获荣誉
2019年3月29日,城河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城河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双村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城河遗址,路程约29.2千米,用时约47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