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口街道栲栳岛社区
栲栳岛社区
村庄由来 清乾隆年间,王氏从登窑迁栲栳岛里村。由八家庄、前歧、南石屋、三家沟等自然社区组成。因三家沟向北延伸的沙滩海湾形似栲栳(由柳条编成的容器,形状像斗),故名栲栳岛社区。
政区人口
位于沙子口街道办事处驻地东2公里处,东临登瀛湾,西隔山与沙子口湾相望,地理位置独特,占尽山海风光。2004年社区有居民367户,836人,其中王姓约占60%,祖上来自登瀛社区、小河东社区;段姓约占30%,祖上来自段家埠社区;姜姓祖上来自大河东社区;余为朱、石、袁等姓氏。
社区特色 社区东北山前距海边百余米处原有一佛寺,史称“十佛寺”,俗称“潮海园”,相传是唐朝中期所建。寺前有一荷花池,东西长20余米,宽12余米,每临盛夏,荷香满塘,蛙声阵阵。在通往寺庙山门的道路两侧,有六棵银杏树,华盖参天。山门两边各一彩塑门神,高达两三米。寺内正殿三间,内供十佛,大堂东壁书有“十佛寺”三个大字。庭院两侧有东西廊房,东廊房为主持居所,西廊房设“娘娘祠”。据老人们讲,“十佛寺”之名称,在当地人中知之甚少,仅知俗名“潮海院”。因此在抗日战争中曾有社区居民因不知“十佛寺”在何处而惨死在日本兵枪下。有一年农历七月十五,一队日本兵手持地图寻找“十佛寺”,行至凉水窝子处抓一村民询问,村民因不知“十佛寺”而惨遭毒打;后又抓4名居民,遂命带路,进至寺内。居民见周围无兵,欲拔腿回家,未料抬脚之时,枪声响起,尽倒血泊中。解放后,主持还俗,寺庙百余亩田产归栲栳岛社区所有。20世纪50年代末,曾在该寺设农技学校;至70年代,因年久失修,加之“文革”破“四旧”及国防建设需要,寺院被拆除,但银杏树、荷花池尚存。
经济状况 解放前,居民多数种地、少数打鱼,过着尚能度日的农家生活。解放后,经土地改革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和沙子口人民公社栲栳岛生产大队。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支援国家海防建设,社区土地、山岚、海滩皆划归国家所有,1984年居民转为城镇户口,成立了栲栳岛社区居委会。先后成立了6个建筑工程队,筹建了油漆厂、玻璃厂等企业,吸纳社区居民进厂工作。社区,2004年实现经济总收入18000万元,人均收入6136元。
社会事业 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社区为居民报销自来水费和一半的民用电费;居民参加了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对社区街道铺设了水泥路面;新建房屋随地形起伏错落有致,尤其是路边和庭院中绿树摇曳,花香袭人,令人心旷神怡。生活富裕的栲栳岛人,民风淳厚,互敬互爱,文明礼貌,40多年来无刑事犯罪案件,1986年以来栲栳岛居委会连续被青岛市评为文明单位标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被上级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
联系电话:86-0532-88813168
栲栳岛社区附近有崂山景区、崂山上清宫、华东葡萄酒庄园、青岛石老人观光园、青岛极地海洋世界、青岛华东百利酒庄等旅游景点,有崂山绿茶、北宅樱桃、崂山茶、崂山矿泉水、崂山奶山羊、寒露蜜桃等特产,有崂山道教音乐、崂山民间故事、崂山螳螂拳、利群、崂山道教音乐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