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落寺
碧落寺
共 3951字,需浏览 8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碧落寺创建南北朝时期,后多次鼎新扩建,隋唐颇具规模。
唐会昌五年(845年)的“武宗灭佛”,再加上唐末的战乱,佛教文化陡然跌入了低谷,碧落寺也逐渐衰落。
碧落寺西窟为北齐武平七年(576年)开凿。
北宋英宗治平年间“碧落寺嘉誉达上”因以年纪敕以“治平”号其院,更名为“治平院”。
宋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碧落寺在南山创建观音阁,修筑了五间连楼。
宋元至元五年(1268年),碧落寺再次进行了大规模修葺扩建,并更额“碧落寺”。
金、元时期,该寺复称“碧落寺”。
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创建东、西阁,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建大佛殿,其间还夹有多次补修。
明清时名列古泽州四大古寺之首,其“碧落卧云”为第一。
1997年至1999年4月,碧落寺居士及远近善男信女经多方筹资,依五佛殿旧基重新修建了毗卢殿,工程历时三年,内奉金装木雕佛像五尊。七星洞也于其后修茸一新。
建筑格局
碧落寺的建筑布局构建独特,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达200多米,南北不逾百米。寺分东、西、中三院。横向一字排开,不同于一般寺院的南北中轴线建筑。
寺之东院,南为禅房,北面就巨大的连山石而开凿洞窟3个,小龛64个,大小雕像102尊,主要是佛、菩萨、弟子,还有武士、供养人等,有坐有立,形态各异,雕工洗练,隽秀精美。窟前原覆以殿宇,即东阁,八柱七开间,人则为窟龛,设计构思巧妙之至。今殿阁已毁,据说东阁原有壁画,其二楼廊道上有“活拉拉板”,人行其上,板活能动,其声悦耳,是寺之有名古迹。
西院主要建筑是西阁,高有数丈。旧为十王殿,曾遭火灾,明朝时重建之为阁。西阁正当山门,巍峨耸立,阁为二层,上层塑毗卢佛,下层供地藏王。墙上遍饰壁画,五彩异色,原阁已毁,只有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所刻《西阁记》石碑尚存。西院自古还是主要的生活接待区,香积厨、斋堂、客堂、僧舍、库房、浴室等均在此院。
中院依地势,自北向南,由高而低,分层建有五佛殿、七星洞(即水陆殿)、护法楼。五佛殿居顶层,供奉五方佛;护法楼面北而立,内塑韦驮、关公、二郎等像。如今,殿、楼俱毁。1997年至1999年4月,碧落寺居士及远近善男信女经多方筹资,依五佛殿旧基重新修建了毗卢殿,工程历时三年,内奉金装木雕佛像五尊。七星洞也于其后修茸一新。
主要建筑
综述
碧落寺
碧落寺石窟分布于山西省晋城市西北8公里的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东山谷间,东西走向,共3窟,立面面积为21.19平方米。碧落寺现存文物有北齐石窟一座、唐代石窟两座、唐代及武周石龛十余处,明代古桥两座,北魏至民国历代摩崖题记、碑刻百余方。由于历史原因,碧落寺古建筑保存不多,且多为清代建筑。碧落寺文物管理所对该古建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先后修复了毗卢殿、地藏殿、水陆殿、观音殿、并重新翻刻了已毁的唐代名碑——碧落碑,2001年9月,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考察碧落寺后为碧落寺碑亭题写了匾额。碧落寺现存最早的记载为一方“北魏太和元年”的摩崖题记,同时期的还有“北魏孝昌二年”、“北齐武平七年”的摩崖题记两则,最重要的文物、最美的工艺为开凿于武平七年的石窟造像。
西窟
碧落寺
碧落寺西窟为北齐武平七年(576年)开凿,西窟面宽2.1米,进深2.5米,平面略呈方形,攒尖顶,顶部雕莲花藻井,三壁设坛造像,其中北壁坛上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东、西壁坛基上均为一佛二菩萨,东壁佛像雕刻稍细;北壁及西壁佛像雕刻似未完工。表面磨光,但未睢饰衣纹。佛像具低平螺发肉髻,面短而图,形体丰厚,衣带贴体。造像一致,又呈现较浓厚的民间趣味。窟内壁面中上部还残存大量线刻供养人像和造像题记。
中窟
碧落寺
碧落寺中窟为初唐开凿,面积最大,中窟面宽3.6米,进深2.86米,高3.3米,平面约呈梯形,三壁三龛平顶窟,攒尖顶,于北,东.西壁坛基上造佛像一铺,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的组合。相传韩王元嘉诸子曾在碧落寺开盆造像,《泽州府志》 卷二十一记碧落寺“有石佛阁,有摩崖碑。唐韩王元嘉子黄公撰书。"中直可能就是韩王元嘉诸子为其母所造的造像崩。
东窟
碧落寺
东窟为初唐开凿,它的形状为平面方形,三壁三龛平顶窟,东窟面宽2.5米,进深2.35米,高2.4米。它的窟形和造像与中窟相似而略小,于北、东、西壁坛基上亦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像。
文物遗存
碧落寺石窟门洞石刻
泽州县碧落寺石窟门洞,刻文高93、宽19厘米。隶体竖书,共6行,行32字,全文约156字。诗二首。其一为五古,描写碧落寺环境优美壮观,指出壁间石劌精美,作者为詹中辅之父。其二为五绝,作者为詹中辅。诗前有发现赤凤而记奇数语。题目乃编者所拟。
碧落寺碑
碧落寺碑莱字碑,位于泽州县巴公镇南连寺村东碧落寺内。为唐代王子黄国公李读为其母祈福所锈,共镌640余字,全为篆体。因字迹太古.至宋代学者刘智叟及明代知州许安石等均不能尽识。原碑于金元时毁于火。所幸李读于唐垂拱年间(685- 688)在锋州龙兴寺又翻刻一方,现为国家一-级文物。1999 年秋.经晋城市古文化研究中心协调.将此碑拓片.于泽州碧落寺重镌-方为《重刻碧落寺碑》。
篆碑
碧落寺碑 篆字碑,位于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东碧落寺内。为唐国公李撰为其母祈福所镌,共镌640余字,全为篆体。据志载,李撰当年为母祈福造像的同时还刻有摩崖碑记其事于屋宇佛龛之上。对此,《洛中纪异》中何传说云:“李撰为母房太妃追荐造像,碑记其事,义成而未刻,忽二道士来请刻曰:‘君刻石须篆字乎?我二人天下之能篆者。李异之,任所为,闭户三日,不闻人声,怪而破户,有二白鹤飞去,而篆刻宛然。”此说诞妄,不可信。然相传李阳冰(唐代著名书法家,小篆见长,自谓其篆乃李斯之后第一人。乾元间曾任高平令。)见此碑,览之七日而不忍去,习之十二年不成其妙。更有甚者说阳冰自恨不如,以槌击之,碑之破损即由阳冰始。传说而已,焉能当真。不过传说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碧落篆碑确属罕见之珍品。其书法特片,笔法工整,字书杂出颉籀钟鼎,奇古,令人难以认读。北宋泽州籍著名学者刘羲叟有名当世,“爱重其碑,恨未通识,会欧阳公奏为编修唐书官,乃携楮本之局因景文宋公子京,始能尽通。”(金许安仁《碧落寺摩崖碑记》)该摩崖碑于金元时遭火毁,现存儿个残字依稀可见,确也漂亮隽秀,卓尔不凡。所幸李元嘉于唐武周垂拱年间调任绛州时,因甚爱重斯碑,于绛州龙兴寺又刻一方(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虽泽、绛二碑历来有测异之说,却也自古有篆同之妙。l999年秋,在晋城市古文化研究中心的协调下,碧落寺众居士从新绛龙兴寺将绛州碧落碑拓片拓回,又得诸有识之士鼎力相助,于碧落寺重刊一方,同时,又新建碑亭一座。重刊碧落碑由柏扶疏先生书额,其碑记由裴池善先生撰文,段生龙先生书丹,李万军先生镌刻。碧落碑亭匾额两块,其一由中国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篆书;其二由中国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楷书。对联两副,均由刘伯伦、裴池善先生撰联,分别由山西省书协副主席田树苌、赵承楷书写。
主要景点
碧落四景
其一,“碧落卧云”。“蛰龙起后愿相从,便有人间润物功,一片青山是归处,无心更逐渡溪风。”碧落寺东有卧佛阁,阁旁有洞,名日“卧云”。相传夏雨绵绵之时,洞内积滞的潮气上升,直入天际,经久不散,远望之宛若云卧洞中,故名门卧云洞。此景又被称作“碧落卧云”,位居泽州古八景之首。
其二,“阴壑积雪”。“漠漠山阴云拥门,何时天道变寒暄,虽然不是回光地,销得阳和几许恩。”古时的碧落,壑谷深幽,溪流激烈,南岸崇崖横起如屏,气势与北山相高。冬季降雪,长时间不化,为泽地一罕见景趣。
其三,“寒泉漱玉”。“沥沥山泉枕畔鸣,六根先得一根清,从来只向琴中听,不识徽弦意外声。”泉不见,声未闻,传说不传,此景实难考证。
其四,“枯松挂月”。“山前老树数难推,独有栽松道者知,半夜风催山月上,正当鹤睡觉来时。”碧落寺松从来就是有名的,这从其命名“碧落”就可想而知,且其面对的南山叫“松山”。松林密密,古柏苍苍,清风时至,“松涛铎韵并奏齐鸣,”留连其间,“真可驱尘儿而豁俗虑不自觉心神爽快”。
历史文化
五代十国时期,王朝更迭变换,战乱频仍。尽管如此,碧落寺又曾一度兴起。后周广顺年间(951年~953年),五台山高僧普龙云游至此,因“甚钟爱其泉石,遂留而作终”,整聋殿阁,重建寺院,广纳徒众,碧落寺再现昔日辉煌。但好景不长,三年后,周世宗于955年(显德二年)又一次掀起了大规模灭佛运动,在黄河流域共废寺庙3万余所,有90%的佛寺、佛像被毁。碧落寺自然也未能幸免。遭受这次沉重打击后,碧落寺一度颓废,所幸住持普龙仍率众门徒虔诚奉佛,直到北宋时期,寺院才开始复苏。
保护措施
1999年秋,在晋城市古文化研究中心的协调下,碧落寺众居士从新绛龙兴寺将碧落碑拓回,又得有识之士鼎力相助,于碧落寺重刊一方,同时新建碑亭一座。碧落碑匾额两块,其一由中国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篆书;其二由中国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楷书。并在碑阴刻《重刊碧落碑记》,由柏扶疏先生书额,裴池善先生损文。
2006年5月25日,碧落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6月4日,碧落寺石窟被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碧落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西北8公里的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东山谷间。
交通信息
晋城绕城高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