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塔拉墓地

谢尔塔拉墓地

共 188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11

历史沿革

1998年,对谢尔塔拉墓地进行挖掘。
2013年8~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组成呼伦贝尔联合考古队对1998年发掘区周边地区进行了钻探,钻探面积达2.4万平方米,在发掘区南部发现并清理出3座墓葬,并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了航拍、墓葬整取,为下一阶段的实验室考古做准备。
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持续对谢尔塔拉墓地进行保护、加固、除霉等保护工作。

遗址特点

综述
谢尔塔拉墓地位置图
谢尔塔拉墓地分布范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其西南距海拉尔市区约15千米,南距海拉尔河2千米。遗址西北部是一道地势较高的山冈,东部和东南部地势较为平坦,南部是草滩地。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文化遗迹破坏较为严重,部分人骨以及随葬品也裸露于地表。谢尔塔拉墓地墓穴分布较为均匀,均无打破关系,由此反映出墓地的营建具有一定的规划性,且延续时间较长,是呼伦贝尔草原考古已知规模较大的一处草原游牧人的墓地。谢尔塔拉墓地经人种学家鉴定,墓主属于北亚蒙古人种,属于9~10世纪的室韦墓葬,对蒙古族源研究有重要价值。
墓葬形制
已发掘的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较直,底部平整,除了M5底部垫有两层生土外,其余墓葬底部均为生土。墓穴长度为144~190厘米,宽度为74~106厘米。M5和M6墓室规模较大,M9墓室规模最小,其余墓葬的墓室规模大体接近。已发掘的10座墓均有木质葬具,从保存较好的8座墓葬的葬具看,除M6为一棺一椁外,其余7座墓葬均为单棺。木棺的形制分为三种。有盖有底和无盖无底的木棺各一例,有盖无底的的木棺有6例。在盖板上铺桦树皮的有三座墓,M1棺盖板的西北端有桦树皮遗迹。
M10棺盖板的东南半部有桦树皮,保存完整。M7盖板上布满了一层桦树皮。中部有一纵排小圆孔,可能是两侧的桦树皮缝制的痕迹。通过对墓葬形制的比较,可以将谢尔塔拉墓葬分成高、中、低三个档次。M6内有一棺一椁,且木棺有盖有底,随葬品最丰富,所出长矛、大弓、箭、箭囊等均属于实用器。该墓是已经发掘的墓葬中等级最高的一座。M1、M4、M5、M7、M8、M10内均有单棺,木棺有盖无底,因此属于中等级别的墓葬。M9内葬具较简单,木棺无盖无底,棺壁也不完整,是已发掘墓葬中唯一一例俯身屈肢葬,随葬品最少,应该是已发掘的墓葬中规格最低的一座。
谢尔塔拉墓地以单人葬为主,成年男女双人合葬墓仅有一座。除M2、M3外的其他八座墓葬人骨保存较好,墓主人为俯身屈肢葬外,其余均为侧身屈肢葬。M9墓主人上身呈俯趴状,面部朝下,双腿交叉弯曲。M5是发掘的唯一一座成年男女合葬墓,男性墓主人位于东北部,双臂以及双腿均弯曲,双手和双膝被箭囊压住。女性墓主人位于墓穴的西南半部,双臂和双腿也呈弯曲状。从所出人骨形态特征和颅面特征来看,谢尔塔拉墓地人具有蒙古人种的一般特征,其人骨接近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文物遗存

弓、桦树皮箭囊
谢尔塔拉墓地出土金、银、铜、铁、陶、木、桦树皮器等各类文物,其中不仅有大木弓、铁镞、桦树皮马鞍、玻璃球等百余件文物,还有保存较为完好的10具尸骨。

文物价值

谢尔塔拉文化代表了7~10世纪活动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室韦人遗存。体质人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谢尔塔拉人群在颅面类型上与现代蒙古人最接近,基本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谢尔塔拉文化的发现,为研究室韦的历史以及探索蒙古族的起源提供了科学的考古实证资料,对于构建呼伦贝尔草原古代游牧民族考古学文化体系,推动中国东北边疆地区考古与历史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谢尔塔拉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谢尔塔拉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谢尔塔拉东部。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谢尔塔拉墓地,路程约25.2千米,用时约29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