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团山遗址

共 1712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考古学家李文信在龙潭山至东团山的铁路两侧采集到西汉五铢钱、青铜镜残片、三棱铜镞、黄白色玉垂饰、琉璃质耳环饰、“长乐未央”残瓦当、灰色细泥喷多孔陶甑底、印五铢钱纹陶片等汉代器物,出土陶灶、耳杯等汉墓常见之冥器。
1949年前后,考古人员曾在这里进行过多次调查,发现有青铜时代西团山文化遗址、汉夫余、高句丽、渤海诸时期的文化遗存。
2001、2002、200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团山遗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古调查、钻探、发掘,其中夫余陶器的基本组合为高领环耳壶、侈口竖颈筒形罐、柱把豆、碗盆等。
2015年7月,吉林省文物考古所启动了东团山遗址平地城的发掘工作。本次发掘工作的主要目标为确认平地城的始建年代,同时为解决城址的性质问题提供线索。
东团山遗址

遗址特色

东团山遗址主要包括东团山山城和东团山平地城,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山城位于遗址西北部的一座椭圆形山丘之上,现存三道城墙。平地城城址位于山城东南侧的台地之上,平面形状为椭圆形,根据以往调查结果,认定城垣周长1050米。南城墙和东城墙南段在地表可见,高出城外地表5至6米,高出城内地表约1米,其余城墙地表不见。西北侧依山体形成天然屏障。在东团山上和山麓,有二至四道以山皮土羼碎石构筑的环形城垣。城内地面曾发现红色绳纹板瓦、方格纹板瓦,根据山城结构和城内遗物,可知此城为高句丽时期的遗址。

文物遗存

综述

东团山遗址经过多次探查和发掘出土了数量壮观的陶器制品,按不同种类可分为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建筑材料等三大类。生活用具有豆、罐、碗、杯、钵、盆、盅、盏、壶等,生产工具有纺轮、网坠、铜臿、铁矍等,建筑材料有花纹砖、素面砖异型砖、及板瓦和筒瓦等。从质地可分夹砂陶和泥质陶两大类,以夹砂陶占多数,在夹砂陶中,又以夹砂褐陶为主,其次是夹砂灰陶、夹砂黑陶。泥质陶中则以泥质褐陶为主,其次是泥质灰陶。夹砂陶的制作方法多采用手制而成,大件器物多采用泥条盘筑法,部分器壁留有加工痕迹。小件器物则采用捏塑法器表为素面器形比较简单。泥质陶多采用轮制方法加工而成,部分器物也有手制。

石器

东团山遗址先后采集的石器有斧、刀、锄、网坠、敲砸器等。石斧分柱状长身斧和板状长身斧两种形制,刃部有斜刃和弧刃之别;石刀为平背、弧刃、双孔半月形;石锄为打制亚腰石锄;网坠为扁平河卵石打制;敲砸器大部呈不规则的球形体,只有两件作圆饼状。石器的材质有砂岩、板岩和页岩。
东团山

陶器

东团山遗址采集的陶器类制品皆为手制素面砂质陶,色泽分红褐、灰黑两色,多为残器,可辩器形有:纺轮、网坠、鼎、鬲、豆、甑、壶、罐、碗、钵等。纺轮的形制有圆饼状,算珠状和截锥状三种,网坠多为陶片磨制,鼎足有圆锥状和长板状,鬲足为浅袋圆锥状,豆多为豆座与豆盘紧相对接的小型豆,甑有单孔和多孔两种,壶、罐、碗、钵皆为圆平底。

铜器类

东团山遗址发现有铜泡饰一件,系青铜铸造,外凸内凹,凹面中间有一小钮。直径4.2厘米、壁厚0.09、钮高0.15厘米。
东团山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东团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东团山遗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华山路。

交通信息

从丰满区出发经过吉林大街及辅路、宜山路、南山街、滨江东路到达华山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