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区

联合创作 · 2023-07-24 15:13

地名由来:因境内的青羊宫道观得名。青羊宫古名青羊观,为老子遗迹。相传老子曾牵青羊到过此地。

二仙庵

成都杜甫草堂

四川博物院

青羊宫

四川博物院

2023年7月,青羊区被命名为第一批四川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市、区)。

2023年3月,2023中国创新百强区公布,青羊区位列第62。

2023年3月,青羊区入选四川省第三批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建议名单。

2022年12月,青羊区被认定为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2022年8月,青羊区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

2022年7月,青羊区入选2022赛迪百强区,排名第64。

2022年4月,教育部确定青羊区为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

2022年2月,教育部认定并命名青羊区为2021年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

2021年11月,赛迪顾问发布2021年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青羊区位列第68。

+查看更多青羊区荣誉与相关排名>>

青羊区地处成都市城区中西部(东经104°03′,北纬30°41′),幅员66平方公里,地理版图呈不规则长条状,东西向长约16公里,南北向宽约8公里。区境东邻锦江区,南接武侯区、双流区,西连温江区,北抵金牛区、高新区西区。“成都原点”位于该区文武路与锣锅巷交叉路口的人行道上。青羊区地处成都冲积平原中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古岷江横贯,锦江、南河两江环抱,过境河流有锦江府河段、南河段、清水河(浣花溪—干河)、磨底河、西郊河—饮马河、江安河,年过境水量约306060万立方米。地属东部季风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平均海拔500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6.2℃,年均降水量978.9毫米,年均日照1213小时,相对湿度82%,年均风速1.2米/秒,淡水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景城相融,风水相济,是成都空气质量最好、公园面积最多、绿化率最高、人居环境最优的区域。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写:“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著名诗句,表达了对青羊这片土地的赞美之情。

青羊区因区内著名道观“青羊宫”而得名,是历史文化悠久的风景名胜区。自古为商周古蜀国地,乃杜宇王朝、开明王朝都城核心。公元前316年秦灭古蜀,在旧都一带设成都县,青羊区是古成都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310年,蜀相陈壮初筑成都城(大城)。公元前285年,蜀郡守张若补筑大城,继以大城西墉为其东垣,修筑少城(小城),并将成都县署移至少城内,今青羊区地域为古成都县西城及近郊。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在成都县东侧增设华阳县,形成两县共治一城格局。从后汉到后蜀,古成都县均为国都,青羊区地域为国都核心区域,历代为京、郡、道、州、府、路的附郭。1382年始,明廷耗时8年修成蜀王朱椿府邸(习称“皇城”),1718年,清代四川提督年羹尧于大城西侧增筑少城(即“满城”),再现秦汉以来两江合抱、三城相依格局,民国初,先后拆除少城和皇城,三城合一。自秦兴建成都大城2300多年以来,成都城市或毁而重建,或扩而新建,城址从未迁徙,“成都”这一名称从未改变,青羊区域实为成都“源城”,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现将青羊区三环路以外区域统称“新城”。

青羊区历史文化深厚,坐拥天府广场,地处天府锦城核心区,是弘扬天府文化蜀风雅韵的重要承载地。秦统全国后在巴蜀首推“书同文”,公元前141年,蜀郡守文翁在此创办“文学精舍讲堂”(史称“文翁石室”),是全球开办最早、办学最久的学堂。区域内不仅有承载古蜀文明的金沙遗址、诗圣故居杜甫草堂、道教圣地青羊宫、都市禅院文殊院、传承老成都原真文化的宽窄巷子、展示唐风汉韵的琴台故径,还有彰显民族之魂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地“锦绣工场”及商代船棺遗址、十二桥遗址、“东华门遗址”,聚集成都市区总量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化旅游资源,沉淀远至古蜀,近到现代各个时期文化精髓,构成“古蜀—秦汉—唐宋—明清—民国—现代”天府文化轴线,串起青羊千年文化根脉。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太阳神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国家级“非遗”蜀锦、蜀绣、漆器、银丝花都在区域内,是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永久举办地,彰显了“千年蜀都·文博青羊”历史文化特质和现代魅力,凸显开放、人文、现代、优美独特的城市气质,形成文博旅游极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青羊区前身为成都市西城区,1953年5月20日正式建置,后屡有变更。1990年9月始,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以原西城区13个街道办事处和原金牛区苏坡乡、文家乡行政区域组建新的青羊区,1991年1月1日按新区建制运行,时有幅员面积67.78平方公里,总人口44,7395人。随着城区扩展,1994年6月28日新成立青羊区石人街道办事处。1998年5月,原武侯区管辖的大石东路、大石西路行政区域移交青羊区管辖。2001年10月,青羊区实施全区行政机构改革,将原有的16个街道办事处(乡)撤并调整为14个,即太升路、草市街、新华西路、黄瓦街、西御河街、汪家拐街、府南、草堂、光华、金沙、东坡、黄田坝和苏坡乡(含苏坡桥街道办事处)、文家乡(含文家场街道办事处)。2003年,因统计口径变动,辖区幅员面积调整为66平方公里。2004年7月底开展“撤乡建街道,撤村建社区”工作,苏坡、文家两乡政府建制撤销,改设苏坡街道办事处和文家街道办事处。2005年1月25日,黄瓦街道办事处易名少城街道办事处。2019年12月30日,青羊区进行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将上述14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2个,减少了东坡、太升路、汪家拐、新华西路四个街道办事处,增加了蔡桥、康河两个街道办事处。除金沙和府南街道保留设置外,其余街道均进行了优化调整。通过调整,街道区划面积更加合理,街道与街道之间的区划更加清晰,有利于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和高效率的社区治理,公共服务将更加精准。同时,还很好地实现了街道与产业功能区的有机融合,有利于产业经济的发展。

青羊区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功能集中,特点明显。江汉路、东城根街、商业街一带为党政军机关办公区,中共四川省委、西部战区领导机关、四川省政协等重要党政军领导机关皆在这一地域;天府广场区域为成都公共文化聚合地,聚集省、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驻有四川科技馆、四川图书馆、四川美术馆、四川大剧院、四川人民艺术院、市博物院、市体育中心、市图书馆等机构;人民路城市中轴为成都中心金融商务服务聚集区。区内有西南财经大学、川大华西医学院青羊校区等10所大专院校及国家级示范性中学——石室中学和树德中学等名校,有省医院、市三医院、市妇儿中心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

青羊区发展环境优良,区域内交通四通八达,成都西站、成雅铁路建成投运,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线、五号线、七号线均贯穿通行,160余条公交线路途经区境;人居环境优美,有浣花溪风景区、天府广场、人民公园、文化公园、百花潭公园、浣花公园、东坡体育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一批园林景点,城市绿化率90%以上,公园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地处城西上风上水宜居生态区域,综合配套设施完善便捷,打造更高标准的和谐宜居生活城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要素配置持续优化,形成以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保、救助等“六个满覆盖”为特色的城乡居民终身福祉体系;社区发展治理系统推进,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城市治理格局,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青羊区产业基础雄厚,坚持实施成都源城和青羊新城“双擎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产业提升工程,金融、文博、商务三大主导产业齐聚发力,规划多个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项目。以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圈培育创新生态链为核心组织经济工作,推动主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连续多年GDP实现高位增长,以总部经济为核心的金融、文博、商务商贸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持续增大,以创意经济、流量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共享经济等为重点的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中小企业应用电子普及率逾85%,以航空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长足发展,成为都市型工业主要形态;成都青羊文化金融商务区、少城国际文创谷、青羊总部经济三大产业集聚区实现聚集发展,渐具规模,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迈上新台阶;太升路、文殊坊、宽窄巷子、琴台路、金沙•光华、优品天地、青羊新城商圈等特色商业街区实现业态优化提质增效;楼宇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施存量楼宇“转改升”行动计划,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商务商业楼宇实现全口径税收占全区税收总额的55%以上。

青羊区创新发展动力强劲,全区编制新一轮分区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确立“三大核心功能”定位,构建“双心两轴•六廊多点”空间发展格局,提升产业能级和功能品质,加快建设“千年蜀都•文博青羊”,源城、新城发展愿景方向更加明晰;坚持以总部经济为核心的文博、金融、商务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形成文博创意、金融商务、总部经济三大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支撑不断增强;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搭建“创投+孵化+市场”新型创业载体,推动综合改革深化落实,促进开放型城区建设,创新环境规范良好,有效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成为重要引领支撑;坚持“三个优先”,推进青羊新城建设,总部经济基地、创新设计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产城融合、秀丽优雅、时尚现代的城市形态逐步显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成为投资兴业宜居热土。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