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庄街道培峪村

联合创作 · 2023-09-02 13:16

培峪村坐落在辛庄河的南岸,九顶青龙山的东端,位于辛庄村的东偏南1.5公里处,培峪村东至辛庄镇宋家庄,南与钢城区北田庄接壤,北与纸坊村隔河相望,西与东辛庄紧连(1958年前曾与东辛庄村合为一村,后分离)。地处丘陵,耕地615亩,165户,人口537人,主要农作物有花生、地瓜、小麦、玉米等。

据所立新村碑、架氏家谱碑记载:明代中叶邹家埠贺姓为租种刘姓土地而定居,因多从事培育枣树苗故曾取名“培育”,后因所居村南面一条“风水宝峪”直冲村中,将“育”改为“峪”即是现在培峪村,由三个自然村组合而成。

据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培峪村清时隶属“铁车保”;民国元年到三十年为铁车区即莱芜县第五区;1946年至1951年4月辛庄称第八区;1958年4月至5月,撤区划乡,培峪村为辛庄乡管辖;后经多次行政变革,培峪村都属辛庄管辖。

培峪村的巨大变化带来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培峪人也先后购置了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并改写了过去落后的交通历史,他们先后整修村中街道1000多米,重修了本村通往纸坊村前的莱麻路地段,购置了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有的还开上了汽车。培峪村一年一个大变样,农民生活正在向小康迈进。

培峪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培峪村组织了小车队、担架队积极支前,跟随主力部队转战南北,为部队供粮草,送军鞋棉衣等.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更有许多有志青年披红戴花,积极参军,南征北战,英勇杀敌,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其中贺庆卫、贺庆明两位同志在1948年9月济南战役中壮烈牺牲,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贺庆臣在朝鲜战场上卧冰趴雪失去了一条腿,成了终生残废。这些有志之士为培峪村增了光添了彩,培峪人不会忘记他们。

培峪村不但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早在民国六年就与东辛庄村(原来叫小辛庄)共同聘清李树梓、谢元英、宋玉臣3名教书先生创办了第一所村级小学。以“学童捐”、“地亩捐”、“中金捐”作为办学经费,课程设国文、算术、体育、手工、图画、唱歌等;每周授课30节,学校以“启人生应有的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其教学方法实行“废注入、兴启发”,成绩优者升入高级小学学习。1960年重新办起培峪小学,从此培峪村的文化教育步人新的时代,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培峪人更是以为培养国家有用人才为己任,先后向高级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有13人升入专、本科学校深造,其中贺成林升人北京农业大学读研。

培峪村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自建国以来先后有几位热心于从事医生职业的培峪人为村民与周边村民服务,其中常学仁靠自学成才,成了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医生,在“妇科”、老年疑难病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受到父老乡亲的欢迎。后来培峪村又派郝传德、贺庆泉、常振富、常永存等去上级卫生部门学习。自文革前就成立村卫生室,救死扶伤方便村民。特别是现在成立了辛庄卫生院培峪第五卫生所后,卫生事业有了蓬勃的发展。

培峪村十分重视公益事业的发展,1980年架设了高压线路,1983年新盖村级小学一处,1996年成立农民人口学校,计划生育服务室,治安联防办公室等,多次荣获区、镇级先进光荣称号。

培峪人正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描绘着培峪村的未来和明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培峪村附近有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汶源风光区、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岭村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双烤肉等特产,有莱芜梆子、花鼓锣子、鼓子秧歌、济南羽毛画、章丘芯子等民俗文化。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