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寿寺
资寿寺,俗称苏溪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10公里苏溪村西侧,据现存的碑文记载,寺院创建于唐代咸通11年(870年),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得名:“资寿寺”。
文化
建筑特点
资寿寺古刹殿宇巍峨,飞檐四挑,楼阁高耸,亭台林立。顶部三色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壮观。主体建筑以仪门的屏蔽砖雕壁墙(即照壁)为中轴。入门有一条长达20余米的砖砌围廊引道,由低而高渐次伸往院落。妙在这仪门的设置也颇有几分气势,其建制为两层楼式构造,主要精工于上层。顶部灰色脊兽,瓦挂青兽,四面飞檐,周围八柱支撑,形成回廊式样。登临鸟瞰,可一览全寺景观。如从前院步入后院,会明显地看到,古人在设置这组建筑时,处处都讲究方位和构造的对称,就连院内四座小巧玲珑的碑亭,也是对称分布的。可见,该寺建筑的组合,主要吸取了我国传统对称美学的特点。
历史
建筑历史
据现存的碑文记载,资寿寺创建于唐代咸通11年(870年),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得名:“资寿寺”。所谓“资”者,供给、赐予也。据说宋代寺中香火较为兴盛,每日朝钟暮鼓过堂上殿的僧徒,多达20余人。
金代末年,寺院因周围林木失火而致毁。随之,众僧各奔东西,香火断绝。
元泰定元年,一个名叫法海的远道僧人,往绵山抱佛寺访友路过此地,目击寺院坍塌,很是惋惜,遂留脚有日,在邻近几十个村舍,持钵沿门讲念经佛,意在激发当地村民复建寺院的志向,如此一举,甚为奏效。
周围的乡绅、商号、村民等,纷纷捐助银两、财物,于泰定三年(1325年)动工重建寺宇。至明正德十六年(1521)又兴工进行了大规模的补茸完善,只是香火不及于前。
后来的朝代里,虽屡有战乱,但寺院和佛像的损坏程度不大。现存的建筑,均为明代重修,均为砖木结构。
文物保护
2001年06月25日,资寿寺作为明代古建筑,载入了《中国名胜辞典》,并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主要景点
殿宇前院
殿宇前院亦称外院,主要建有天王殿。落脚于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殿额傅山先生的书匾“山林野趣”4个黑底金字,给人一种铜浇铁铸、雄伟挺拔的印象。据说这是当年傅山应邀在灵石四大家族之一的两渡何家讲学期间,慕名览寺所题。殿阔3间,进深2间,前后开门,可入后院,殿宇两侧设有四尊天王塑像,其身高均在3米左右。人物面部生动饱满,造型魁梧逼真,富有古代武士坚强有力的形象特征。
殿宇后院
殿宇后院较为宽敞,在正中的平台上,坐落着大雄雷音宝殿,与天王殿遥相呼应。这是全寺的主殿。门额悬一块书有“万德巍巍”的横匾。笔迹柔中有刚,潇洒自如,为民国12年补葺殿宇时,当地文人所书刻。殿阁3间,内设佛主释迎牟尼的三身塑像。殿内两端配有弥勒佛殿和药师殿各3间,平台下面的东西两厢廊分别配有弥陀佛殿、三大士殿和地藏王殿、二廊殿,殿阔各为3间。其次,在两院间隔的左右上方,立有钟、鼓二楼。
景点指南
最佳游览时段
四季皆宜
用时推荐
1-2小时
占地面积
3000余平方米
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10公里苏溪村西侧
交通
自驾:从灵石县出发,全程8公里,经新建东街、永吉大道即可到达。
公交:从灵石县出发,乘坐灵石1路至苏溪村口站下车,步行780米即可到达。
门票/收费
15元/人(具体详情请咨询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