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流亡

联合创作 · 2023-09-02 00:42

南明时期(1644—1661)经历了四个小朝廷,其间士人撰写了大量的诗歌,本书通过细致考订南明诗歌,可以见出士人们不约而同地述说着同一个主题,即“帝国的流亡”。本书上编“诗歌中的流亡”,描述朝廷和士人大规模流亡的状态,疆土日渐沦丧、人心涣散,以至于士人最终在精神上无所依凭,只能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死亡、返回故乡和皈依佛门。下编“流亡中的诗歌”返回诗学主题,意在讨论诗歌对于南明士人来说,意义究竟何在?分为绝命诗、殉国诗、悲伤的诗学等专题。

《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在考辨文献的基础上进入士人的生命史,探寻他们为什么选择抵抗、如何抵抗,以及在抵抗的姿态下所发生的种种境遇,设身处地的体会传统士人在困境中的痛苦抉择,还有他们身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精神。

这部英才早露的著作是未完成的遗稿,现在成书的部分,基本实现了作者原拟目录的六七成。让人稍感欣慰的是...

南明时期(1644—1661)经历了四个小朝廷,其间士人撰写了大量的诗歌,本书通过细致考订南明诗歌,可以见出士人们不约而同地述说着同一个主题,即“帝国的流亡”。本书上编“诗歌中的流亡”,描述朝廷和士人大规模流亡的状态,疆土日渐沦丧、人心涣散,以至于士人最终在精神上无所依凭,只能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死亡、返回故乡和皈依佛门。下编“流亡中的诗歌”返回诗学主题,意在讨论诗歌对于南明士人来说,意义究竟何在?分为绝命诗、殉国诗、悲伤的诗学等专题。

《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在考辨文献的基础上进入士人的生命史,探寻他们为什么选择抵抗、如何抵抗,以及在抵抗的姿态下所发生的种种境遇,设身处地的体会传统士人在困境中的痛苦抉择,还有他们身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精神。

这部英才早露的著作是未完成的遗稿,现在成书的部分,基本实现了作者原拟目录的六七成。让人稍感欣慰的是,作者的研究意图和核心论旨,在书中已经完全展现出来了。根据记录,张晖最后一次的修改保存到他猝然去世,仅相距四天。张晖带着永远的遗憾走了,但书中新鲜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正如同他拼命治学的精神,能带给我们持久的启示、激励和感动!

张晖(1977—2013) 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诗学、词学、清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理论,2013年3月15日因急性白血病在北京猝然去世。著作有《龙榆生先生年谱》(2001)、《诗史》(2007)、《清词的传承与开拓》(合著,2008)、《中国“诗史”传统》(2012)、《无声无光集》(2013)、《朝歌集》(2014)、《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即出)、《张晖晚清民国词学研究》(即出);整理作品有《施淑仪集》(2011)、《忍寒诗词歌词集》(2012)、《陈乃文诗文集》(2014);编著有《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和学术》(2006)、《忍寒庐学记:龙榆生的生平和学术》(2014)、《中国文学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

张晖(1977—2013) 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诗学、词学、清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理论,2013年3月15日因急性白血病在北京猝然去世。著作有《龙榆生先生年谱》(2001)、《诗史》(2007)、《清词的传承与开拓》(合著,2008)、《中国“诗史”传统》(2012)、《无声无光集》(2013)、《朝歌集》(2014)、《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即出)、《张晖晚清民国词学研究》(即出);整理作品有《施淑仪集》(2011)、《忍寒诗词歌词集》(2012)、《陈乃文诗文集》(2014);编著有《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和学术》(2006)、《忍寒庐学记:龙榆生的生平和学术》(2014)、《中国文学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即出)、《龙榆生全集》(即出)。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