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文庙

清源文庙

共 1866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据《清源旧志》卷之五记载:“文庙在城之西,金泰和三年(1203年)知县张元德建。”
明洪武年、天顺二年(1458年)、嘉靖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相继续修。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知县和羹增修,规制较之前更为宏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续修。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梗阳学堂扩大占用文庙,改称清源第一高等学堂。
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清源县国立第一高等学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清徐县城内第一完全小学校。1973年,“文革”后期改称清徐县迎宪中心校,直至1991年迁岀为止。

建筑格局

清源文庙南向,三进院落,东中西三座牌楼一字排开,为文庙的第一道山门,名棂星门,相传古代棂星为天上之文星,故以此为名,为人才辈出之寓意。中轴线建状元桥、畔池、大成门(文庙第二道门,亦称戟门。戟为兵器寓意配力士把守之门,本县学子只有中榜才有资格由此门通过,而后进人大成殿),大成门两旁有金声、玉振二门,为平时出人之通道、之后是大成殿。大成殿是朝拜孔子的地方,为文庙主体建筑。该面阔三大间,进深三大间,呈方形。琉璃九脊歇山顶剪边,四周筑有台基。殿前为月台整个建筑古朴大方,宽阔恢弘。
清源文庙

主要建筑

状元桥、泮池

状元桥,亦称泮桥(因其为泮池之上架设的石拱桥),泮池作为孔庙水池的特有形制和专用名称,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它是儒家圣地曲阜泮水的象征,也是地方官学的标志。设泮池以蓄水隐含有希望学子从圣人乐水、以水比德中得到启示之意。泮池源自周礼,取《周礼·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之意。按照西周礼仪制度,周天子所建立的大学称为辟雍,四面围墙,墙外环绕着圆形的水池,而诸侯所设立的学宫只能取其半,即半面环水,称为泮宫,它是官学的标志。孔子生前虽不是诸侯,死后却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极高封赏,所以成为文庙特有的建筑,象征孔子讲学的学宫。池上石桥为泮桥。古时候,泮桥平时封闭,一般人不能跨过,只能从两边绕行,只有状元及第方可从桥上走过去祭拜孔子,故又称“状元桥”。昔日学子成为生员称入泮;中秀才时,绕池三周,而后行谢师宴;中举人时,在桥上挂满灯笼,自桥上走过,取登龙门谐音之寓意。
泮池,设置于棂星门内,外形状为半圆形,外圆内直,池上架石拱桥,为文庙的特有形制。其形状半圆不盈不亏象征中庸之道,外圆内方寓意“君子和而不同”。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就像这半圆的水池永远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也暗合中国古代“花未全开月未圆”的人生哲学。

大成门

大成门,文庙的第二道门,亦称戟门。戟为古代兵器,寓意配力士把守之门,本地学子只有科举中榜,才有资格由大成门通行,而后进入大成殿进行朝拜。大成门两旁设金声、玉振二门,为学子平时出入通道。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大成殿

大成殿,琉璃九脊歇山顶剪边,四周筑有高约1米的方形台基。殿前设宽大的月台,月台上置有雕刻精细的石桌石凳及铸造的香炉。整个建筑古朴大方、宽阔恢弘。大成殿是朝拜孔子的地方,为文庙主体建筑。单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双抄计心造,殿内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其断面之比为3:2,为宋金建筑特点。该殿面阔三大间,进深三大间,呈方形。孔子塑像端居于中,身后立有花梨木雕画护屏,庄重典雅。上方悬挂“万世师表”蓝底金字匾额,台座前两侧殿梁柱挂着一副木质楹联,黑漆底鎏金字,上书“文章瀚海悬日月,道德清风写春秋”。
清源文庙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清源文庙大成殿是珍贵的早期建筑遗构,在金代建筑遗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保护措施

1996年1月,清源文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清源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