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经验的理解:一点小思考
上面这张图,大概在 4
月份的时候我就画出来了,这也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经验?我输出的文章,究竟对读者的帮助有多大?
首先啊,我不是说自己的想法很高尚,是完全一点私心没有的助人为乐行为。
在公众号里写文章,最希望的结果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文章、关注我,形成正反馈之后,就会有更强的意愿来持续输出。
说明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再来从知识传递的角度,聊一聊经验是什么?怎么才能让一篇文章更好地帮助读者。
前几天听罗胖的演讲,他说:经验是一种隐性的东西,把这种隐性的东西总结之后,输出的就是一个准则、行为规范。
但是,这个输出的经验仅仅是一个结果,它没有还原出:在得到这条经验的过程中,所解决的那个问题。
只从经验中学习,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不知道这个经验用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插一句啊:有些人不喜欢罗胖的演讲,认为他总是哗众取宠、贩卖焦虑。
我的个人看法是:不要一棍子打死,他所说的很多结论可能不对,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的论证方法,学习他的讲解思路。
不要非黑即白,从自己需要的角度去学习,这就够了。
罗胖举了一个例子:
二战时的英国空军有一个规定,须用骆驼粪来保养飞机皮革座椅。
新兵难忍气味,而且材料特别不好找,老兵却劝说:既然一直这样做,定有其道理。
一日,参加过一战的新兵父亲来军营,无意揭开了秘密。
原来,一战时英军曾在北非沙漠使用骆驼运送物资,但骆驼对牛皮做的鞍具非常反感,怎么打也不肯走。
后来有人用骆驼粪来掩盖牛皮味,骆驼果然乖乖听话。(这就是解决问题)
两场大战相隔 30
年,“骆驼粪功能”却仍在延续,不禁让我们哑然。这就是经验与问题的剥离,所导致的一个比较极端荒诞的例子。
我之前的工作经历主要是做物联网相关的产品,以智能家居中的网关为主。
熟悉这一领域的小伙伴,都知道有一个安全设备叫做门磁,就像下面这样:
它由 2
部分组成,分别安装在门和门框上。
当门被打开的时候,这 2
部分被分开,门磁就会发出信号给网关说:有人开门啦!
当时做这个功能的时候,给门磁添加了一个属性:当门被打开几秒钟之后,才发送信号出来。
这可以理解为经验,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个经验是怎么得到呢的?
请看下面这张图:
如果在这样的玻璃门上面安装门磁,当一个人开门进入的时候,是不太可能小心翼翼的把门关好的,而是打开门之后,手一送就走了。
这样的话,玻璃门会不停的扇出、扇入,可能会来回 3、4
次之后,玻璃门的状态才能静止下来。
如果门磁在玻璃门打开-闭合-打开-闭合的时候,每次都发送信号,网关就会接收到好多次的门磁报警信号,造成应用层程序的误解。
正式由于这个问题的存在,才导致我们总结出这么一条经验:当门被打开几秒钟之后,状态不再变化了,才发出信号。
我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有这样的经验:看到一篇好文章,如果没有时间阅读,或者读完之后觉得特别棒,就会收藏起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自己就是这样,收藏的文章,大概率永远都不会再次进入自己的视野。
我们在阅读一篇好文的时候,一般都是完成了下面这个绿色部分环节:
把文章中描述的所有知识点阅读完、理解了之后,就觉得知识就是自己的了,已经掌握了:
其实这样的知识,在大脑中如果不能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连接,与实际的项目经历进行绑定,是无法真正的变成一个人的隐性经验的,而隐性的经验,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文章写道这里,我想说的问题应该清楚了,但是仍旧没有得出答案。
现在的知识供给是远远大于需求的,也许我们有限的大脑远远不够装载这么多的知识轰炸。
那我自己能做的是什么呢?
作为作者
努力输出高质量、真正有用的经验,把问题描述清楚,然后再加上一些有意思的阅读上下文环境,让读者更乐于接受,也就是: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一些。
作为读者
吸收知识的同时,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一张知识关系网。
当某一天在开发过程中,遇到卡壳的难题时,能够联想起来在 XXX 的一篇文章中,描述过类似的问题,然后再查阅文章。
我想,这样也就足够了。
以上,与您共勉!
------ End ------
Hi~您好,我是道哥,一枚嵌入式开发老兵。
这是我的个人微信,做个点赞之交也不错哦!
星标公众号,能更快找到我!
推荐阅读
【1】C语言指针-从底层原理到花式技巧,用图文和代码帮你讲解透彻
【2】一步步分析-如何用C实现面向对象编程
【3】原来gdb的底层调试原理这么简单
【4】内联汇编很可怕吗?看完这篇文章,终结它!
【5】都说软件架构要分层、分模块,具体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