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猛遗址

大海猛遗址

共 1518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1971年,有农民在漫岗北侧取土造田,发现了一批铁器,经确认此为一处古遗址。
大海猛遗址
1979年至1981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会同吉林市博物馆、永吉县文化局对大海猛遗址进行了三次清理发掘。

遗址特点

大海猛遗址
大海猛遗址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150米、高出附近平地约10米。因北侧濒临一片沼泽地,故称“大海猛”。
大海猛遗址是吉林地区出土文物较多、遗存较丰富、跨年代较长的古文化遗址。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经过三次发掘获取各时期历史文物多达2800余件。有青铜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属西团山文化),有汉代文化遗存,有渤海时期文化遗存,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年至1000年左右。根据不同时期的文化遗物,共分为大海猛一、二、三期文化遗址。
大海猛遗址出土陶罐
第一期文化遗址遍布整个遗址的最下层,共发掘清理房屋17,均为浅地穴式,有的是圆角方型,有的是长方形,一般面积30平方米。在屋内或房屋附近出土有陶制和石制的生产工具,还有猪狗和禽类的骨头等。在大海猛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青铜器等,青铜器有铜刀、铜斧等。大海猛第一期文化遗址内容丰富,属西团山文化。
第二期文化遗址只在遗存中部分发现。其文化层的堆积较薄,除发现3座汉代的灰坑外,其它的均被近期的墓葬破坏。
第三期文化遗存主要是以墓葬为主,先后三次发掘清理了土扩墓90座,石扩基2座,基排列密集。

文物遗存

随葬品
大海猛遗址
大海猛古遗址以墓葬为主,三次共清理土扩墓90座,石扩基两座。在墓葬中,除二次合葬墓之外,几乎都有或多或少的随葬品,其中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马具和装饰品等。从生产工具看,有铁斧、铁镰、铁锯条等;生活用具主要是夹砂陶器和泥质陶器,器形有罐、壶额、碗等,其中以口沿部带锯齿形附加堆纹的筒形夹砂陶罐和腹部饰弦纹、蓖点纹和水波纹的鼓腹泥质陶罐最有代表性;兵器有铁矛、铁刀、铁镞等;马具有马衔、马镰、马镫等;还有铜带勾、铁带勾、带卡、带銙、铊尾、牌饰、铠甲、耳环、银钏、银钗、玉壁、玛瑙珠、绿松石等。这些丰富多彩的遗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渤海建国前后人们的生活状况。
双人驭马铜饰
双人驭马铜饰
双人驭马铜饰通长11.2厘米,高5.3厘米,青铜质地,合范铸造。制造者采用了写意、夸张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二人共驭一马的形象。驭马两人,均做站立状。前者高大,头戴冠,其巾带似迎风飘起,双臂前伸,双手做驾驭状,双腿夹马腹,形象鲜明。而后者较为矮小,无帽,面目、四肢均较模糊,显示出二人地位上的差别。在马的腹部,高大驭手脚下有两孔,与马尾中部的圆环以及代表马鬃的圆孔同为系挂绳索之用。它是当时人们佩戴的饰品。
碳化谷粒和黄豆粒
大海猛遗址的陶罐里出土了已碳化的谷粒和黄豆粒,为乌拉街小米和东北大豆找到了历史根据。

文物价值

大海猛遗址出土的渤海时期遗物充分证明,渤海王国与中原建立了密切的往来关系,有许多遗物是仿制和交换的。在古代中世纪,吉林松花江流域的文化就已相当进步,这对研究吉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保护措施

2007年5月31日,大海猛遗址被吉林省政府批准为第六批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大海猛遗址被核定并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海猛遗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杨屯村东南漫岗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吉林市龙潭区人民政府出发大约用时47分钟,路程大约31.4千米。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