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密城

苏密城

共 1969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唐代中叶,苏密城为唐地方政权渤海国五京十五府之治所、渤海通往中原王朝营州道上的重镇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日本人鸟山喜一、藤田亮策、岩间茂次郎等人对苏密城进行了非法盗掘。
2013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苏密城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2014年6月-11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苏密城再次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苏密城城址由苏密城内外城组成,内外两城重壕,城址四周依山傍水,为辉发河冲击盆地。
内城,坐落在外城中央,成“回”字形,基本为正方形,四角高出城墙,呈四角楼遗迹,东西两门,位于东墙和西墙中段内城四周,有较明显的护城壕遗迹,城墙为土筑夯实,夯层厚10-15厘米,城墙高2.6米,顶宽0.6米,基宽7米左右,东城墙长337米,南城墙长334米,西城墙长369米,北城墙长341米,周长1381米;
外城,大致为长方形,东城墙长697米,南城墙长535米,西城墙长747米,北城墙长611米,周长2590米。城墙残高3米-4米,顶宽0.5米-1米,底宽13米左右,四角有角楼,存东南和西南角楼遗迹,高出城墙约1米,东南角楼向东突出1米,东、西、南三面城墙保存较好,外城墙四门皆位于各墙中段,并筑有方形瓮城。东瓮城城门和北瓮城城门已遭破坏,西瓮城和南瓮城保存较好,突出城墙18米左右,开口向左。 内城西门南部城基可以看到河卵石,可以看到一层层夯层窝。城基是先敷石块和河卵石,然后每隔10-20厘米为一个垒垛夯层直至城顶。西面护城壕宽13米,深2米左右

文物遗存

2014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苏密城外城南部发掘25个遗迹和1处渤海国时期建筑,以黄黏土和黑黄花土,台基南北约35米,东西宽约28米,整个夯土台基规模约为边长35米的正方形,磉堆直径1-1.5米,同排磉堆中心间距约3.3米,排间距近4.5米,存磉堆8个,磉堆北侧有长约6米夯土台基,台基东侧出土大量渤海国时期建筑灰陶瓦、、兽头、等建筑构件,10余块,300余件陶塑佛像残块

研究价值

苏密城不但是研究渤海文明、渤海城市发展轨迹的重要线索和实证,同时也是渤海国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相互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尤其对渤海国的城市发展史、建筑史等领域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学术研究价值。苏密城是渤海国与唐王朝之间陆路交通枢纽,被称为渤海去唐、唐往渤海的陆上东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1961年4月13日,苏密城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苏密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6月,吉林省人民政府设立保护范围:为苏密城城址本体以外城墙基以外1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以外100米。

历史文化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粟末首级受唐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后人专称其为渤海,“渤海国”名称由此而来。其子孙因袭唐朝典制,传至十一世大仁秀、十二世大彝尊(835年)在辖境内完成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余县的建置,成为辽东盛国。辉发河故道南岸的苏密甸子(粟末的音转)系冲积盆地,平坦开阔,近山傍水,“为水陆之要冲”,境东有绵亘四十余里的张广才岭为屏障,渤海国在此设长岭府治,领瑕、河二州,建有具备府治规模的苏密城(即那丹佛勒城),是当时营州道上的重镇。桦甸即渤海王朝长岭府属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苏密城位于桦甸市市区东北约4公里的辉发河南岸, 隶属于桦甸镇永吉街道大城子村,南距烟白铁路300米。地理坐标是东经126°16′至127°45′,北纬42°35′至43°28′之间,地处第二松花江上游,余脉张广才岭西麓、北麓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