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乡

联合创作 · 2023-08-14 17:20

地名由来:尖山乡境内的尖山山峰名列文县八景,乡以山名为名。

尖山乡,位于文县东北,白龙江和洋汤河畔。东北靠临江乡,东南接口头坝乡,南临尚德乡,西邻城关镇,西北与桥头乡连接。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13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6%。乡政府驻地老爷庙村,距县城70公里,海拔860米。

全乡辖10个行政村(老爷庙、木元坝、铁谷、尚家山、草芽、山根、尖山、高峰、河口、核桃坪),40个合作社,44个自然村,除老爷庙、河口、草芽3个行政村坐落在川坝外,其余村全都散落在高半山。全乡有1289户,5799人,劳动力2281个。耕地面积9490亩,其中水田495亩,水浇地1160亩,旱地7825亩,梯田 5114亩,经济林果6100亩,党参1870亩,农民人均耕地1.63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608万元,多种经营收入381万元,粮食总产181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20公斤,人均纯收入613元,尖山乡,境内有座山脉,称为“尖山”,为文县八景之一,其山势独特俊秀, 峰顶尖若笔锋, 尖山乡因此而得名。尖山独峰秀岭,明清之时已是人们旅游区,为历代文人墨客赋诗赞咏,尤以“尖山卓笔凤来鸣”诗句最为脍灸人口。 清代诗人肖籍《尖山卓笔》诗曰:万山深处一峰圆,翠抹丹涂画里妍。鬼斧削成真似管,神工造成疑如椽。雨来喜见珠矶落,霞起争夸绵绣翻。中夜遥看明月过,恍从云外写婵娟。随尖山沟向南,翻八盘山,过关家沟,可进入文县县城,曾为近百年人行要道。 白龙江和洋汤河从乡境内流过。全乡自然条件差,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素有“五山五断头,十沟九不流,耳听人说话,半天难碰头”的谣谚。气候干燥,无霜期短,自然灾害频繁,春旱秋涝,夏季冰雹和暴雨多。境内虽有白龙江和洋汤河,但由于川坝地少而利用率不高。粮食作物以玉米、洋芋、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纹党、当归、花椒、核桃、蜂蜜、生漆等。高山林区有桦、椴、松、漆木等优质林木。国道212线穿境而过。境内白龙江畔的苗家坝有修建水电站的良好坝址,已经水电部勘测,规划修建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的水电站。

历史沿革:

1949年以前,属临江区,为老爷庙乡。

1953年5月,属临江区,设尖山、桥上2乡。

1955年6月,尖山、桥上2乡合并为尖山乡,属临江区。

1958年4月,公社化时,尖山乡和临江合并为临江公社。

1960年8月,临江公社析置尖山公社。

1967年1月,尖山公社改名红卫公社。

1969年12月,复为尖山公社。

1983年11月,尖山公社改尖山乡。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