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上村地坑窑院
庙上村地坑窑院
共 128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17
历史沿革
庙上村地坑窑院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了六代人。较年轻的几座,建造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少有人能够确切地说清自己的院落建造于什么年代,他们唯一能够回答的就是“祖上传下来的”。
1976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村民在村里挖出了最后一座地坑院。村子里除了平整的黄土地和零星可见的树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建筑,“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是当时三门峡农村的典型写照。
2007年7月,庙上村地坑窑院被列为“河南省10大民俗经典”。
建筑格局
庙上村地坑窑院由相通的地坑院组成,大多呈12米~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深七八米。俯视下望,可见每个院落大多有8孔窑洞。据介绍,这些窑洞分主窑、客窑、厨窑、牲畜窑、门洞窑和茅厕窑等。
庙上村地坑窑院主窑多为九五窑,宽3米、高3.1米;其他窑为八五窑,宽2.7米、高2.8米。主窑可见三窗一门,其他窑则二窗一门,茅厕窑和门洞窑则无窗无门。 “1990年以后,庙上村地坑窑院不少人陆续搬了上来,形成了地上地下两个不同的世界。
庙上村地坑窑多为独门独院,个别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就是一个门洞与二至三个地坑院相连。地坑院就形状而言,只有正方形或长方形两种,按其八卦方位来分,则可分为动宅和静宅两大类。动宅又称东四宅,包括以东为主的震宅,以南为主的离宅,以北为主的坎宅和以东南为主的巽宅。这类地坑院多为长方形,长14米~18米,宽10米~12米,8孔~12孔窑洞。静宅又称西四宅,包括以西为主的兑宅,以西北为主的乾宅,以西南为主的坤宅和以东北为主的艮宅。此类地坑院多为正方形,边长约12米~16米,深7米左右,开10孔窑。
庙上村地坑窑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窑、门洞窑等。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抛物线形。窑洞大小,一般主窑为九五窑,宽九尺(旧制,下同),高九尺五寸;其他窑为八五窑,宽八尺,高八尺五寸。窑洞内多用土坯垒成“通灶炕”。门洞窑地面凿成斜坡,形成甬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门洞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门洞窑多数只有一道大门(也叫锁门),有的做两道门,分称为大门和二门。在门洞窑一侧挖一个拐窑,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径1米的水井,供人畜饮水。
庙上村地坑窑院
建筑特点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庙上村地坑窑院的地坑院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其建筑非常地科学。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庙上村地坑窑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庙上村地坑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庙上村境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