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良寿圣寺塔

百良寿圣寺塔

共 1044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00

历史沿革

古时,合阳境内冠名寿圣的寺院有8座,百良寿圣寺是其一,后世寺毁塔存。
百良寿圣寺塔传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华州大地震,塔上部崩毁两级,塔体向北偏东倾斜。
清顺治十五年至康熙二年(1658~1663年),百良寿圣寺塔予以维修,加固了塔基,在塔身周围包砌高砖台,上筑矮墙如城蝶式样。
1985年,维修百良寿圣寺塔,拆除塔身底层的高砖台,塔身五层以下暗加铁箍。

建筑格局

百良寿圣寺塔造型纤瘦,为关中地区为数不多的唐代名塔之一。百良寿圣寺塔为唐代方形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现塔残高29.7米,底层每边长5.3米。周围有近年补葺方形基座,底边长17.65米,高1.35米。塔身底层特高,南向辟券门,额题“慈云洞天”4字(今已不存),门额上方做出小局部单坡屋檐,饰椽头、瓦垄和正脊鸱尾。二、三、四层和九层壁面作仿木结构,交替雕饰假券门或假卧棂窗。层间以15排砖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其中一至五层檐下隐出阑额,施转角铺作,置补间铺作两朵,斗棋为“把头绞项造”式样(类似于一斗三升)。塔身多用菱格形图案方砖和带手印条砖砌筑,有些砖上印有“施主王平”字样。塔刹已毁。后来维修,拆除康熙二年包砌于塔身底层的高砖台,在塔基部位加注四根钢筋混凝土暗柱,塔身五层以下暗加九道铁箍,并重新挂置风铃。
百良寿圣寺塔

文物遗存

百良寿圣寺塔北壁嵌康熙二年王又旦撰《重修寿圣寺浮图记》碣1方,西壁嵌《维修百良塔记》碣1方,落款“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百良寿圣寺塔见证了合阳的沧桑变化,已经成为合阳的一种象征,对研究合阳建筑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文物保护

1957年5月,百良寿圣寺塔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周围30米内;一般保护区与重点保护区相同;建设控制地带为重点保护区外延70米内。
2006年5月,百良寿圣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