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寺舍利塔
栖霞寺舍利塔
共 2097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21
历史沿革
栖霞寺舍利塔,是立寺百余年后建设的,原为五层方式木塔,南唐重建时改作石塔。
隋仁寿元年(601年),栖霞寺在全国率先建成了舍利塔,也就是前面讲到的五层方形木塔。唐武宗时(841~846年)实行灭佛政策,栖霞寺遭废,原已老朽的木结构舍利塔完全倒塌。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栖霞寺虽得以恢复,但未再修建舍利塔。南唐时(937~975年),都城因君主崇佛而佛教兴旺。在皇族支持下,栖霞寺舍利塔在原址上“重起炉灶”。此次建塔,选用了石灰岩和大理石做材料,预先雕凿成各部分构件,再接榫安装,垒砌而成。奉诏主持建设的文官高越、武将,一文一武,文武双全,创造性地完成了建塔工程。
20世纪有过4次严谨的维修。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重新设计修复已经完全毁掉的塔顶,以及修补基座损毁部分。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复原了基座石栏杆,并安装避雷设施。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此次增设了铁栅护栏。这三次维修,都是经过建筑师等人科学地规划与实施。1993年,国家文物局再次对舍利塔组织维修,首次将以往受风化而遭雷击脱落的8块石构件恢复到原处,以增其完整性。
建筑格局
综述
栖霞寺舍利塔
栖霞寺舍利塔是中国现存的古石塔之佳品,代表了南唐时期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栖霞寺舍利塔为密檐式,五级八面。自下而上分为塔座、塔身和3部分,通高18米,全用白色石砌造。这种设台座的密檐式塔为现存石塔中最早的实例。
塔座
栖霞寺舍利塔塔座3层,自下而上为基座、须弥座和仰莲座。基座平面雕刻游于海水和祥云之中的龙、凤、鱼、鳖等纹饰,侧面雕石榴、凤凰图案。须弥座上下叠涩部分,侧面雕覆莲及石榴、狮子、凤凰纹饰,中间束腰部分作八面体,8个转角处均雕作半圆形角柱,柱上浮雕力士和立龙形象,柱间浮雕释伽牟尼“八相成道图”。须弥座上置有三层莲瓣的仰莲座,以承塔身。栖霞寺舍利塔改变了唐代的密檐塔只有一层低低的素平台基的做法,吸取了唐代某些小塔的造型方式,开创了以后密檐塔逐渐华丽的先风。
塔身
栖霞寺舍利塔塔身5层,每层均出檐深远,檐口呈曲线,上刻莲纹圆形瓦当和重唇滴水,背端饰龙头。第一层较高,约3米,撩檐石立雕飞天形象,八面转角雕作仿木倚柱,柱上设阑额,东西两面正中分别浮雕文殊、普贤像,南北两面雕石门,门柱镌刻经文,其余四面各雕一尊天王像。第二层高约1米,再上各层高度逐层减低。不设门,各层的8面都雕出两座圆拱状石龛,龛内浮雕一坐佛。
塔刹
栖霞寺舍利塔塔刹5层,塔顶刹柱原为由鼓墩和莲瓣组成的相轮,后改为数层石莲花叠成的宝顶。整体比例匀称,造型雄健。
文物遗存
栖霞寺舍利塔基座八面的浮雕,刻有释迦牟尼八相成道图,以极北凝练的手法艺术地演绎了释迦牟尼的一生。八图依次为:托生母胎、树下诞生、逾城出家、雪山苦行、降伏魔军、树下成道、鹿苑说法、鹤林人灭。第一层塔身体量最大,也最为醒目。因而此层八面均采用高浮雕佛像,即普贤、文殊和四大天王像,以及二面带铺首、门钉的关闭状版门,每角还有倚柱相托,檐下横梁斜面则刻有飞天等浮雕,与敦煌石窟的相似,代表了舍利塔的艺术精华。二至五层均刻佛像,共64尊,构图优美,象征着千佛世界。如果仔细观察,还能在塔身上发现雕刻者的姓名。
历史文化
舍利
相传栖霞寺舍利塔的建成缘于隋文帝杨坚登基后下的一道诏令。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杨坚登基前,偶然得到神尼智仙相赠的数百粒舍利,因而深信自己受到佛的保佑,方能上帝位。其诏曰:“分道送舍利,先往蒋州(今南京)栖霞寺,泊三十州次五十三州等寺起塔。”也就是说,要派遣高僧分道护送舍利于八十三个州,让各州选一寺建塔供奉,并点名栖霞寺为护送的首站。
高越
高越不仅是高官,还是著名词人,深得先主赏识。他全身心投人栖霞寺舍利塔工程,建成后亲自撰写《舍利塔记》,其死后也葬在了舍利塔附近。
林仁肇
林仁肇为南唐留守,文韬武略,为奉诏主持建设栖霞寺舍利塔的武将。林仁肇治军严明,军中呼为林虎子。正因为他是不可多得的虎将,被外侵者视为眼中钉并使用反间计,诱使后主李煜将其毒害。
文物价值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栖霞寺舍利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
旅游信息
地址
栖霞寺舍利塔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88号(近栖霞大道)内
交通
从南京火车站自驾前往栖霞寺舍利塔:大约19.8千米,需要28分钟。
从南京南站自驾前往栖霞寺舍利塔:大约32.2千米,需要38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