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庙

共 1829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22

历史沿革

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在乌蛮滩滩头的北岸修建伏波庙。东汉时修建的伏波庙,因早年的火灾焚毁,已无法知道面貌。
据明朝《徐霞客游记》载,徐霞客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农历八月十四日,由贵县溯郁江而上。途经伏波庙时,他下船考察,在庙中发现宋碑一方,为宋庆历六年(1046年)知州任粹所撰,张居正书。
据现存在庙内的碑文记载,以后分别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以及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先后进行大规模修缮,但均遭火灾焚毁。现存的伏波庙是清嘉庆年间重建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伏波庙遭到破坏,庙中神像大部分被毁坏。但建筑物则未遭劫难。现伏波庙内的神像,是1990年民间集资塑造的。

建筑特点

伏波庙,坐北朝南,为三进两院式布局,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钟鼓楼、牌坊、前殿、回廊、祭坛亭、正殿、后殿等,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90平方米。其中,回廊与殿堂以小院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起到高低错落、虚实对比的艺术效果。全庙为抬梁兼穿斗砖木结构,歇山兼硬山顶,裹垄瓦屋面。前殿屋顶为硬山顶,两山山花为砖砌博古饰以彩绘,雕刻精致。正脊为石湾陶塑,塑刻民间故事图案,繁华富丽,具有古代两广屋面处理的特色;回廊屋檐的女儿墙上,塑有寓意吉祥的彩色浮雕;正殿面阔五间,由四榀抬梁式木构架组成。屋顶为歇山顶。正脊甚高,为石湾陶瓷。殿内四周绘有道光时期的壁画;后殿面阔三间,两侧设耳房,屋顶为硬山顶。整座庙宇气势雄伟,布局严谨,雕梁画栋,是岭南建筑的典型代表。长联短额、名人题词琳琅满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主要建筑

主殿

伏波庙的主殿为岭南汉式建筑风格。前殿以檐柱重棋承托檐檁,棋柱交接处有精致的雀替和石狮;前殿、回廊的墙壁上有许多描绘田园风光和神话故事的壁画浮雕,还有双龙戏珠、古人的瓷塑,均工艺精美、形象逼真;脊山饰以走兽角神,显得神秘。正殿屋面举折平缓,微微上翘;殿内有10根立柱(2根砖柱,8根木柱),柱础形式多样,有垂莲形、鼓形、塔形等,造型美观别致,雕刻工艺精巧。梁架选用硕大质优的硬木,底面有精细的雕刻;斗拱由柱头、转角等辅作组成,制作精巧。庙门檐廊下立有花岗岩石础4根,上刻“万里精忠悬二柱,千秋灵迹护长滩”之楹联。
大殿宽敞,殿中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塑像。马援头戴将军盔,身着铠袍,双手按剑,置于膝上,圆睁怒目,作拔剑状,警觉地盯着外面的乌蛮滩。旁边两侧为士兵、小童侍立。士兵手中的红缨枪,红缨飞扬。
大殿后墙左右各有一圆拱小门,通向后殿。正在修缮中的后殿,是伏波将军和夫人“葛氏娘娘”的寝宫。伏波将军夫人的塑像,也是凤冠霞披一身英气,左右各有两名侍女站立。

钟鼓楼

左侧钟楼之钟犹存,但右侧鼓楼之鼓已不见。钟鼓楼有两层,下层用青砖砌成,二层栏杆雕有花草,屋顶为青瓦飞檐,四角微翘

历史文化

文物保护

1985年,伏波庙被横州市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7月,乌蛮滩伏波庙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伏波庙会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5月3日,伏波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