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村墓群

友谊村墓群

共 1958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友谊村墓群清理现场
1995年9月,发现友谊村墓群,并随之进行两个来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吉林省考古勘探队对周边进行详细勘探,发现友谊村墓群是韩州贵族墓地。

遗址特点

综述
友谊村墓群墓门
友谊村墓群,已查明有砖室墓10余座,已清理的郑家村胡家屯东侧八角形壁画墓,墓道内随葬牛头,墓内壁画为廊庑,与其他地区所见辽代壁画墓绘画内容不同,推测是辽末九百奚营的首领墓葬。友谊村砖室墓多见泥质灰陶骨灰罐或多人二次葬。在友谊村西侧有一石羊侧卧在路旁,当是墓前神兽之一。友谊村原名为“高丽坟”,可见当地居民较早就知此地是古墓群。辽代奚人墓在埋葬方式、随葬器物、墓内装饰等方面已经和契丹墓趋同,然而其仍然保持着火葬、殉牲、木栏护墙等独特葬俗,友谊村墓群被推测是在与契丹族不断交融背景下残留部分民族特征的奚人葬址。
八角形壁画墓
八角形壁画墓位于郑家村胡家屯(偏脸城北约2.5千米处),墓道修筑不甚规整,南壁多呈斜面,而北侧平直。内中近底部填的土似经夯实,坚硬,上部为松软的五花土。墓道与墓门衔接处,高3.10米。在墓道里口与墓门之间约1米处,发现一砖砌祭坛,略呈圆形,直径0.90~1.10米,由十多块长方砖分上下两层砌成。有零散砖块、烧土、木炭和经火烧过的牛羊等动物骨骼残段,这表明埋葬墓主时,在此曾举行过祭祀活动。
友谊村墓群出土头骨、下腰和腿残段
墓门呈圆拱形,其券顶由21块长方砖拱券砌成,高1.27米,宽0.84米。券门上无建筑,在其两侧各分筑一堵墙,从北垛墙形制观察,该墙是沿券门北壁向外(北)拓展,贴地表以长方形向上平砌12层,构成一墙高1.05米、其上面宽0.40米的平整方台;南垛墙与北垛墙形相同,其方台边长较北垛墙长7厘米。两垛墙与券门顶形成两头平中间高的“凸”形台,其上凸凹不平,有白灰残迹。两垛墙连接券门的部分,筑造粗糙,灰面大多无存,露出参差不齐的毛茬。另在券门与两垛墙上方,残存有单砖砌就的7层不甚规整的翼墙,其后,即为渐次内收的穹隆墓顶,现存8层砖。门洞以砖封堵,分内外两排(仅存3层),封门砖是贴地面先平铺层,其上3层以纵卧式排列;贴墓门外侧横铺一行青砖,突出墓门0.16米。墓门后接平面略呈方形的甬道,与墓门等宽、同高,长0.27米。沿两侧壁底部砌至1.10米处开始渐次内收,呈拱券顶;两壁、券顶、地面均抹有白灰,灰面光洁平整。另在甬道与墓室连接处发现牛的头骨、下腰和腿残段。
甬道后接墓室,墓室平面作八角形,顶部已全部坍塌。墓室南北长3.80米,东西宽3.90米,残高2.12米。室壁系由19层横砖错缝平砌而成,壁面残留白灰痕迹在相邻两壁连接处(各角)置由3~4块断面呈多边条状砖雕竖砌的倚柱,白灰勾缝,倚柱与室壁平齐,高1.17米。沿室壁相邻二倚柱上方为砖雕、彩绘仿木结构的外檐形式建筑。以两壁为例,突出壁面约2厘米的阑额,其两端与倚柱相接。阑额上置于室壁同一平面,且为二层横砖平砌的普柏枋。倚柱上置是由两块雕砖叠砌的栌斗,高10厘米,突出阑额2厘米;在两倚柱之间、普柏枋正中,砌一形制与栌斗类同的散斗。两栌斗与散斗上置由二层雕砖平砌而成的压斗枋,突出壁面2厘米,拱上所托散斗,皆由两块砖登砌而成。
墓室底堤长方砖,采取一横一纵的方式铺筑,东西10行,共计108块,砖缝间乃至整个地面均以白灰勾抹。贴墓室西部砌砖筑棺床,平面略呈梯形,长2.60米,宽1.09~1.66米,高0.25米。以四层长方砖起圹,床壁采用一横二顺方式修砌;床面则为一顺一横平铺,内填黄细砂夹杂少量五花土,经夯实,坚硬,棺床壁面抹有1厘米胶泥,再抹2~3毫米白灰。

文物遗存

八角形壁画墓砖雕
友谊村墓群留存墓前神兽石羊一个;八角形壁画墓内留存砖雕、彩绘。

研究价值

友谊村墓群
友谊村墓群是吉林省首次发现的砖雕仿木结构壁画墓群,其分布范围大、墓葬等级高,形制多砖砌八角形,墓室雕砖装饰,家居生活内容的壁画等与中原相同,表现了辽契丹风俗与中原时尚的趋同性。友谊村墓群距辽代九百奚营和金代韩州故城—偏脸城城址较近,推测为同一人群不同性质的遗址,两处遗址的共同出土意义深远,其不仅有助于更加完整的复原、再现偏脸城先民的生前身后事,还为研究九百奚营和韩州的建治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友谊村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友谊村墓群位于吉林省四平市白山乡友谊村至郑家村一条东西走向的漫岗之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友谊村墓群,路程约15.1千米,用时约21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