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

共 197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44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为了发展革命力量,扩大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红四方面军因地制宜,在根据地的石头上錾刻标语,传达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2月25日,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随总部进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
自2019年开始,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工作组采用基于航拍多图像三维重建、360度高清全景采集、高清图版拍摄等技术手段,对通江县境内24处红军石刻标语文物本体进行数字化保护,建立数据存储系统和数据展示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红色文物数据做相关展示,开发出具有视频、图文、收藏、服务等多模块的app客户端,完成《通江红色文化电子书》、红色专题视频制作和高清图录出版数据采集等工作。
2023年5月8日,巴中市通江县文物保护中心“红色标语”调查组在麻石镇土顶子村发现两幅红军石刻标语。经初步勘探,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上半年红四方面军红十一师政治部錾刻,这一发现对研究红四方面军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幅标语为“加緊戒煙運動”,落款为“红十一师政治部製”。另外一处石刻标语位于土顶子村余家湾一处密林巨石上:“共產党不殺投降的官兵和團防”,落款也是“红十一师政治部”。

遗址特点

毛浴城墙红军石刻标语全景
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分布于巴中市所辖的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州区、恩阳区境内,遍布城乡,举目皆是,“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整,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各县(市)之冠”。通江现存红军石刻标语共168处418幅(收藏入馆保护215幅)。在高山石壁、道路两旁、祠堂庙宇、居民宅院,錾字队几乎利用了一切可以刻字的地方,将标语留在山崖、石壁、墓碑、石柱、门廊、墙壁等地,甚至柱礅、房基石、磨盘、水缸之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方方面面,宣传党的主张,唤起民众对革命战争的支持。

文物遗存

“争取苏维埃中国”标语
“争取苏维埃中国”标语
巴中市通江县城红军广场,诺水河岸陡峭的壁山石壁上,“争取苏维埃中国”的石刻标语醒目可见。这是红军入川解放通江后刻下的第一幅石刻标语。
“赤化全川”
“赤化全川”标语距通江县城约60千米通江县沙溪镇,距离数十里远眺,在绿树和红花的簇拥之中,4个楷体大字雄踞在红云崖峭壁之巅。标语离地面约15米高的绝壁上,每字高5.9米、宽4.9米,收录于《辞海》。
“平分土地”
佛尔岩红军石刻标语
“平分土地”距通江县城约30余里的至诚镇九子坡村佛耳岩,“平分土地”四个遒劲的大字堑刻在20余米的高崖石壁之上。整个字幅面积约396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
其它标语
观音河红军石刻标语
通江红军石刻标语中,各地可见“各县区乡成立列宁学校,让苦青年读书”“普及农村教育,发展无产阶级文化水平”“加紧识字读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民生活”“实现无产阶级教育”等内容,记录了当时对普及农村教育的号召。“实行共产主义”“川陕工农万岁”“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打倒帝国主义”“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国民党统治”等,位于通江县毛浴乡。“列宁万岁”,位于通江县芝苞乡龙家坪村。“军民合作”,位于通江县杨柏乡贾村观村。“赤化全川”,位于通江县诺江镇书院街。

文物价值

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社会等各个方面,宣传内容紧跟苏区形势,反映和记录苏区建立、发展和撤离的光辉历程。既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文化景观,也是中国文化宣传史上的瑰宝。

保护措施

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遗址碑
2006年5月,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巴州区、恩阳区境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巴中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路程约70千米,用时约71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