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南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
沂南县统计局
(2006年2月6日)
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全县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初步核算,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1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49:31。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工商税收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有所提高。全社会用电量4.47亿千瓦时,增长19.3%。其中工业用电3.14亿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0.8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7.78%和12.15%。
招商引资成绩可喜。2005年,全县共引进县外投资项目416个,合同利用外资40.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8 %和123.06%。在建招商项目中,利用县外资金超过500万元的项目达到56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6个。
二、农林牧渔业
2005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全面取消除黄烟以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3个百分点,减轻农民负担2784万元,落实粮农直补资金810万元,农业生产出现积极变化。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37.42万吨,同比增长25.16%;棉花产量0.21万吨,增长11.44%;花生产量6.65万吨,下降9.09%;烤烟产量0.46万吨,减少1.57%。瓜菜产量77.2万吨,增加1.79%,其中蔬菜产量74.97万吨,增长1.72%;水果产量5.13万吨,下降48.2%。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县生猪出栏49.61万头,增长47.78%;家禽出栏2528万只,增长90.85%;肉类总产量8.6万吨,增长77.32%,禽蛋产量1.21万吨,增长3.92%,牛羊奶产量0.36万吨,增长73.57%。
水产品产量增长明显。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水产品产量0.29万吨,增长16%。
造林面积回落。因大型造林项目减少,全年新增造林面积1.84万亩,较上年减少3.97万亩,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71.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5%。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0.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96%;农用拖拉机4.88万台,减少0.22%;农用汽车452辆,增长1.8%。全年机耕面积达到75.3万亩。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4.12万吨。农村用电量9496.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4%。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01.62万亩,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5.82万亩,复种指数达到169%,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三、工业
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去年的92家发展到13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0.87亿元,同比增长33.4%。完成工业总产值37.33 亿元,增长38.28%。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国有企业2.76亿元,增长20.27%;集体企业0.15亿元,下降38.5 %;股份制企业25.58亿元,增长43.8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88亿元,增长26.47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5.96亿元,增长35.68%。轻工业总产值 19.24亿元,增长47.84%;重工业总产值18.09 亿元,增长29.38%。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1:0.94。
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51 亿元,同比增长43.61%;利税 2.52亿元,增长37.08%;利润1.36 亿元,增长 58.77%。总资产贡献率9.1%,同比提高1.6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1.87 %,提高7.3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2.43 %,增加0.8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23次,加快0.44次;全员劳动生产率58717元/人,增长12.8%;产品销售率96.14 %,提高1.4个百分点。工业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4 家。
表:200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摩托车 辆 8694 -65.22
电动自行车 万辆 21.13 74.48
变压器 万千伏安 21.21 -48.94
轴承 万套 834 -11.18
日用玻璃制品 万吨 2.99 11.15
水泥 万吨 45.15 12.96
服装 万件 208.24 -47.05
机制纸 吨 1166 -32.09
畜禽肉类加工 万吨 9.32 -
高压陶瓷电容器 万只 40358 0.55
电感器 万只 21231 1.26
合成氨 吨 26775 23.87
化肥折纯 吨 27548 -4.65
四、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总量达到34.51亿元,同比增长9.54%。其中规模以上投资完成25.87亿元,同比增长13.19%。规模以上投资施工项目534个,增长14.8%,其中总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58个,增长20.8%。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全县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4亿元,同比增长3.94倍,其中住宅投资1.03亿元,增长3.46倍,全年商品房销售额0.95亿元,增长8.58倍。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县资质以上18家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75亿元,增长87.6%,实现建筑业增加值0.83亿元,同比增长83.9%。
五、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0.86亿元,其中公路投资0.79亿元。到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991.4公里(不含村道428公里),其中二级路149.2公里,三级路297.2公里,四级路171公里,公路密度达13.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县营业性机动车辆达到0.76万部,其中客车524部(含出租车220部),货车1380部。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644.9万人,增长33.4%,旅客周转量13152万人公里,增长33.2%;货运量245万吨,增长33.3%,货物周转量31427万吨公里,增长32.9%。
邮政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邮政业务总量0.03亿元,信函191.31万件,包裹1.06万件,国内特快专递13.36 万件,国际特快专递0.12万件,报纸513.84万份,杂志 12.65 万份。邮政储蓄余额9.28亿元,同比增长22.73 %。实现电信业务总量0.51亿元,下降4%.
六、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随着贸易企业改制力度的加大,百姓超市等招商引资项目相继营业以及受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等因素的影响,2005年全县消费品市场始终保持旺销势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同比增长16.9%,增幅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从城乡地域看,县的零售额4.58亿元,增长18.9%;县以下零售额17.42亿元,增长16.4%。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均实现较快增长,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34亿元,增长16.7%;餐饮业零售额2.03亿元,增长18.9%。
对外贸易继续增长。2005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3780万美元,同比增长26.4%。其中出口2961万美元,增长29.7%,进口819万美元,增长18%。全年新批外资项目8个,增资扩股项目3个,同比增加5个。完成合同外资1787万美元,同比增长3.8倍,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73万美元,同比增长96.19%。
七、财税金融
财税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05年,全县实现税收总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31.92%。其中国税收入1.15亿元, 地税收入1.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07 亿元,增长27.78%
金融运行平稳。200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5.62 亿元,较年初增加7.2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4.44亿元,比年初增加0.9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80亿元,较年初增加0.21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74亿元。
八、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取得科技成果26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9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申请专利18项,授权13项。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我县7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2亿元,同比增长29.4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21.5%。
九、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小学166处、初中28处、普通高中2处、聋哑学校1处。小学在校生48829人、初中在校生35890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8994人,适龄人口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全县审批的民办学校17所,在校生已达25507人;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得到提高。全县现有职业学校3处,在校生3800人。
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为导向,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手段,以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切实加强了教研科研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2005年,我县普通高考一榜进线1801人,其中重点本科进线476人。在各级组织的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等活动中,我县有32名学生获国家级奖励,15名学生获省级奖励,99名获市级奖励,列全市第一名。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5年,全县医院4处,乡镇卫生院25处,专科防治所1处,妇幼保健院1处,卫生防疫站1处。拥有病床112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23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拥有各种群众文化机构3处,博物馆3处,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7.83万册。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年末全县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电视差转台3处,卫星地面接受站124座。全县17个乡镇全部开通有线电视信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万余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9%。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兴起,体育竞赛水平不断提高。我县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先后举办了“电力杯”第三届职工运动会、“阳都之夏”三人制街头篮球赛和“九。九老人节”表演赛等体育活动。在全省二十一届运动会预赛中,我县有12名队员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决赛资格,在全市少年儿童武术散打比赛中获得金牌4枚,银牌2枚,团体总分第二名。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果,环境质量得到改善。2005年,全县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年共完成治理废水项目3个,治理废气项目4个,累计完成治理投资1100万元,年新增废水处理能力6000吨/日,新增废气处理能力40万标立方米/小时,年新增设施去除废水中COD50吨、氨氮5吨;年新增设施去除废气中烟尘100吨、二氧化硫260吨,环境保护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状况总体上呈现出相对平稳、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45起,死亡44人,受伤322人,直接经济损失296.57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经济损失分别下降了2.54%、22.81%、15.49%和1.91%,实现四项指标全部下降的目标。
十一、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人数35129人,同比增长18.13%。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8759万元,增长35.3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923元,增长13.02%。
农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71元,比上年增加401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21元,增长17.3%。全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979元,恩格尔系数为42%。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5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06平方米。全县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02台,其中彩色电视机80台;洗衣机18台,电冰箱10台,影碟机44台,电风扇133台,摩托车45辆。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2005年,全县实现新增就业641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00人,办理失业登记2893人,求职登记6672人,为1804人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再就业率达80%以上,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2005年,全县共收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28亿元,同比增收0.20亿元,增长18.8%;支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1.11亿元,同比增长11%。企业社会保险参保人员为25103人,收缴养老、女工生育、工伤保险费0.51亿元,同比增长33.8%,为全县5027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离退休费0.39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机关事业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为15720人,收缴社会保险费0.59亿元,增长4%。为4005名机关事业离退休人员发放离退休费0.55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1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7万人,共征缴医疗保险费0.16亿元,支付医疗保险费0.15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6.7万人,收缴农村养老保险金76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员3.3万人,征缴失业保险金580万元。
十二、人口
全县年末总户数为30.24万户,总人口为90.9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6.13万人,女性人口44.78万人;农业人口80.99万人,非农业人口9.9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1‰,死亡率为5.84‰,自然增长率为5.07‰。
注:
(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核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
(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
(4)本公报使用的户数、人口由县公安局提供,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由县人口与计划生育生局提供。
(5)本公报使用数据为初步核算数。
附件:1、指标解释
2、2005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
二00六年二月六日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沂南县统计局(2006年2月6日)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全县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一、综合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初步核算,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1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49:31。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工商税收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有所提高。全社会用电量4.47亿千瓦时,增长19.3%。其中工业用电3.14亿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0.8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7.78%和12.15%。招商引资成绩可喜。2005年,全县共引进县外投资项目416个,合同利用外资40.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8 %和123.06%。在建招商项目中,利用县外资金超过500万元的项目达到56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6个。 | RAG-ES | 2024-10-23 |
二、农林牧渔业2005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全面取消除黄烟以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3个百分点,减轻农民负担2784万元,落实粮农直补资金810万元,农业生产出现积极变化。主要农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37.42万吨,同比增长25.16%;棉花产量0.21万吨,增长11.44%;花生产量6.65万吨,下降9.09%;烤烟产量0.46万吨,减少1.57%。瓜菜产量77.2万吨,增加1.79%,其中蔬菜产量74.97万吨,增长1.72%;水果产量5.13万吨,下降48.2%。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县生猪出栏49.61万头,增长47.78%;家禽出栏2528万只,增长90.85%;肉类总产量8.6万吨,增长77.32%,禽蛋产量1.21万吨,增长3.92%,牛羊奶产量0.36万吨,增长73.57%。水产品产量增长明显。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水产品产量0.29万吨,增长16%。 | RAG-ES | 2024-10-23 |
造林面积回落。因大型造林项目减少,全年新增造林面积1.84万亩,较上年减少3.97万亩,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71.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5%。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0.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96%;农用拖拉机4.88万台,减少0.22%;农用汽车452辆,增长1.8%。全年机耕面积达到75.3万亩。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4.12万吨。农村用电量9496.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4%。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01.62万亩,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5.82万亩,复种指数达到169%,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三、工业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去年的92家发展到13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0.87亿元,同比增长33.4%。完成工业总产值37.33 亿元,增长38.28%。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国有企业2.76亿元,增长20.27%;集体企业0.15亿元,下降38.5 %;股份制企业25.58亿元,增长43.8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88亿元,增长26.47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5.96亿元,增长35.68%。轻工业总产值 19.24亿元,增长47.84%;重工业总产值18.09 亿元,增长29.38%。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1:0.94。 | RAG-ES | 202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