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沟遗址
共 2780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1:56
历史沿革
磨沟墓地挖掘现场
2008年,磨沟墓地首次发掘,经过考古人员5年不间断的发掘,发掘遗址东、西侧马家窑及仰韶遗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中部齐家文化墓葬区面积约10000平方米,清理墓葬约1700余座,获取了大量考古学资料。
遗址特点
综述
磨沟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范围内发现有仰韶中晚期、马家窑、齐家和寺洼文化遗存。其中齐家文化墓葬区约8000平方米。
遗迹
遗迹包括灰坑、陶窑。多集中分布在发掘区的东南角和西南角,中部零散分布。灰坑和陶窑之间存在互相打破的情况。小型灰坑平面多呈近圆形,大型灰坑平面不规则。总的来说灰坑深度都明显比口径小,除H8是底径略大于口径、斜壁平底以外,其他大都是口大底小、弧壁圜底的形态且,底面多留存有细腻纯净的硬土,表面凹凸不平。陶窑的保存状况不一,保存较好的仅有Y3、Y4、Y5三座,其它都只剩火膛和部分火道。陶窑结构特征一致,火膛位置明显比窑室低,连接处为双火道,窑室内为环形火道。窑室底面铺垫陶片。火膛及火道大都有修缮痕迹,陶窑内壁大部分为青灰色硬面。
磨沟墓地
磨沟墓地远眺
磨沟墓地是一处齐家文化中晚期洮河中上游地区大型聚落的公共墓葬区。磨沟墓地位于甘肃省临潭县与岷县交接处洮河西南岸、磨沟河西岸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王旗乡(原陈旗乡)磨沟村西北。遗址地处山间台地,北临洮河,东接磨沟河,东、南、西三面环山,自然地形呈马蹄形,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度2200米左右,现为多级梯田,面积约40万平方米。
磨沟墓地全景俯视图
磨沟墓地位于磨沟遗址中部,墓地北部叠压与清末民初当地村名预防匪乱修筑的堡子下,现堡子不存,经反反复复的折腾,其下的墓葬保存较差,而墓地中、南部由于受南高北低地势的优势,埋葬较深保存较好。墓地北部由墓地东部磨沟村排水冲刷形成的东南—西北一条冲沟将墓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面积约2500、南部约8000平方米,排水冲沟及墓地东北部人为破坏盗掘的墓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墓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
文物遗存
综述
陶器
磨沟遗址出土陶器为大宗,纹饰有细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弦纹、戳刺纹、刻划纹等,有个别器物在腹部刻划有龟、蛇、羊、鹿等动物形象,器形以双大耳罐、腹耳罐、侈口细颈罐、豆、器盖等为代表。
石器
石器种类有斧、凿、穿孔磨石、细石刃、研磨器、磨棒及制陶工具等生产工具及权杖头、滑石珠、绿松石片等礼仪或装饰品等。
骨器
骨器种类有骨柄石刃刀、匕、铲、锥、针、签、釧、管、环等生产、生活用具和装饰品。
铜器
铜器种类有斧、削、泡、耳环、半月形项饰、管、环、珠等工具及饰件等,工具相对较少,装饰品较多。
金器
金器有个别耳饰件。
铁器
铁器主要是腐蚀严重的铁块。
文物价值
磨沟遗址:考古出土铁器历史最早的墓葬;发掘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墓葬;文化形态最具多样性的墓葬;齐家文化墓葬数量分布最多最广的墓葬;排列规律最整齐的墓地。磨沟遗址为进一步认识齐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了解西部地区古代民族的迁移及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较好的例证。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磨沟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所获荣誉
磨沟遗址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磨沟遗址位于中国甘肃省陈旗(今王旗)乡磨沟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中国甘肃省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磨沟遗址,路程约72千米,用时约1小时46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