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区
地名由来:1997年由商丘县析置,以古地名为区名;战国时,魏国将商丘更名睢阳,因城在睢水之南得名;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睢阳县改为商丘县。
商丘古城
火神台
商丘古城
2022年12月,睢阳区被认定为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2021年11月,睢阳区荣获2021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
2021年9月,睢阳区上榜2021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位列第86。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睢阳区人口数量为91.3万人,位列商丘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位,位列河南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名第23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20位。
2021年1月,第四批河南省食品安全达标县(市、区)名单出炉,睢阳区上榜。
2021年3月,睢阳区上榜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睢阳区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查看更多睢阳区荣誉与相关排名>>
睢阳区是商丘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商丘市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全区总面积9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万亩,总人口100万人,城镇化率53%,辖6个街道、13个乡镇、1个高新区、1个生态食品产业园、1个静脉产业园。2021年,全区GDP完成320.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58亿元。
睢阳历史悠久。三皇之首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了钻木取火,开创了人类文明历史新纪元。颛顼、帝喾、商汤、微子等先后在此建都。这里被誉为“三商之源”,是商部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商文明的诞生地。
睢阳文化厚重。境内的商丘古城,历为名都大邑,商都南亳,启封宋国,秦建睢阳,汉筑梁园,宋为陪都,拥有5000年不断代的文明史,是一座建制齐全、沿革连续、文脉相承、底蕴丰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一城阅尽五千年”文旅品牌正擦亮叫响。现存的商丘古城建成于公元1511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古城外圆内方,形如古铜钱,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保存完好,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的大型古城池,堪称中国古城的典范之作。全区名胜古迹100多处,国家和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拥有世界最早的天文台阏伯台,纪念大唐忠烈的张巡祠,名列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侯方域故居壮悔堂等著名景点,隋唐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前,殷商文化得到深入研究,正在编制殷商文化之源系列从书,宋国故城考古发掘工作有序进行。
睢阳交通便捷。商丘是国家交通部确定的交通枢纽城市、全国66个区域流通节点城市。徐兰高铁和商合杭高铁、陇海铁路和京九铁路、连霍高速和济广高速、105国道和310国道交汇穿过,雄商高铁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建成通车,这里将成为河南省第二个高铁、普铁“双十字”交通枢纽,为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展枢纽经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睢阳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地势平坦,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粮食总产连续多年突破15亿斤大关。绿色农业全面推进,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达到32个,形成了优质西瓜、无公害蔬菜、高油酸花生等特色种植基地。林地面积2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境内大小河流53条。
睢阳产业发达。中建材浮法玻璃产业园日产2x600吨超薄、超白、超厚柔性智能生产线建成投产,项目科技含量高、污染物排放极低,经济效益好,被中国建材协会乔龙德誉为“中国浮法玻璃示范线”。凯盛科技、力量钻石两个百亿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新能源”“新材料”两个千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历史沿革:
上古属高辛氏部落。
秦置睢阳县,属砀郡。
汉为梁国都城。
南朝宋大明六年(462),改名寿春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更名为宋城县。
北宋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建为南京。
金承安五年(1200),复名睢阳县。
元代为归德府治。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商丘县,属归德府。
清沿明制。
1913年,废府留县,属豫东道。
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32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8年,属豫皖苏第一行政区。
1949年,属商丘专区。
1950年,商丘县城关区改设商丘市,原商丘市改为朱集市。
1958年,属开封专区。
1960年,撤销商丘县,并入商丘市。
1961年,复置商丘县,属商丘专区。
1962年,增设城郊区。
1968年,改属商丘地区。
1997年,商丘地区撤地设市,商丘县撤县设区,更名为睢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