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星佛寺遗址
共 1216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2:17
历史沿革
七个星佛寺遗址始建于两晋,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延续至宋元,后逐渐废弃。
196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工作组对七个星佛寺遗址进行调查。
198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疆文物普查队对七个星佛寺遗址进行考察。
1991年至1996年,巴州文管所和焉耆县文管所,对七个星佛寺遗址进行了保护围墙的修建,总长近2000米。
2013年5月,对七个星佛寺遗址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2014年7月,焉耆县文管所对七个星佛寺遗址南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遗址格局
七个星佛寺遗址由地面寺院建筑和石窟组成。寺院残存大小建筑93处。以遗址中部的泉沟为界,分为南、北两大部分;洞窟现存10座,其中包括1座禅窟和9座礼拜窟。
七个星佛寺遗址
文物遗存
研究价值
七个星佛寺遗址是佛教文化东传的一个重要枢纽,表现出了印度佛教东传和中原佛教西渐的发展过程,但更多的是焉耆当地的艺术成分,出土了用焉耆语书写的《》和雕塑等一批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较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艺术宝库。
七个星佛寺遗址是新疆仅存同时保有佛塔、佛殿和石窟的珍贵遗址群。洞窟的形制大致与克孜尔一期洞窟相似,壁画比较精美,佛像造型丰满和祥,具有犍陀罗和中原的风格。对于研究古代焉耆史乃至西域社会发展史、佛教史、戏剧史等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七个星佛寺遗址内的建筑遗存和文物遗存,向世人展示着曾经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繁荣盛景,对研究古代焉耆乃至西域佛教建筑、历史、艺术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历史文化
唐二年(628年),大唐高僧离开去往西域已经过了半年,这正是他离开高昌国前往拜访西域的第三个国家“焉耆国”之时。到了焉耆,玄奘发现此地佛教盛行,“伽蓝十馀所,僧徒二千馀人习学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玄奘也来过七个星佛寺,并记入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
保护措施
2001年06月25日,七个星佛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22年12月29日,七个星佛寺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2023年12月8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旅游信息
地理信息
七个星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西南部、霍拉山东麓。
交通信息
驾车自七个星镇人民政府出发,经X270、伊若线到达七个星佛寺遗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