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
共 1720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民国九年(1920年),令人在上海建造一栋房屋,并在此居住,建筑面积1335平方米,为西班牙式建筑。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钱大魁居住于此。
1979年2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经中共中央批准筹建。
1981年6月5日,等中共中央领导来旧址参观踏勘,根据邓颖超的回忆,将原复原在三楼东间的周恩来办公室兼卧室,移置到一楼东间。
1982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实行内部开放。
1985年3月,改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领导,成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一个部门,对外仍相对独立。
1986年9月1日起,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正式对外开放。
1988年5月,根据市文化局党委指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除党的关系仍属党支部领导外,行政、业务等工作完全独立,成为一个独立建制的单位。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改属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领导。
2011年6月24日,民盟上海市委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举行“中国民主同盟(上海)传统教育基地”挂牌仪式。
建筑格局
综述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上海73号建筑,是一幢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西班牙式花园楼房,共有一底三层。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思南路71号建筑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的业务办公用房。73号、71号两幢楼房全部占地面积234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9平方米。
外墙
全景图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的外墙上镶嵌着光滑的鹅卵石,夏天整幢楼房掩映在浓绿的爬山虎的叶丛中。楼房的南面,有一个占地一亩多的花园,花园的中间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草坪的中央有一棵与楼房一般高的百年雪松,三面环绕着女桢、腊梅、黄杨、冬青、玉兰、海棠、茶花等树木花卉,还有一个小的喷水池,环境幽静,当年周恩来曾在花园里会见客人。
主楼
一楼朝南的一间面积约40平方米是会客室,墙上挂着召开记者招待会使用的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形势图,当年周恩来多次在这里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朝东的一间面积约14平方米,这是周恩来的工作室兼卧室。室内陈设非常简单,床上被子是办事处成立时发的,办公桌上是周恩来为上海各界人士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4日为举行、公祭时,在追悼大会上亲笔写的悼词和他阅读的一些书刊。中间的一间是饭厅,面积约20平方米,这是办事处工作人员吃饭的地方,周恩来、董必武在这里与大家一起用餐。
二楼整层楼面,是办事处外事人员的工作室兼卧室。陈列有收音机、英文打字机、油印机和编辑出版的《》等物品。
三楼正中一间面积约40平方米,是办事处集体宿舍;朝北的一间面积约12平方米,是董必武的工作室兼卧室。
文物遗存
文物价值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是上海唯一保存完整对外开放的周恩来纪念地。
文物保护
1959年5月26日,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被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3月11日,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位于上海73号。
开放时间
09:00~17:00。
交通路线
上海公交17、24、36、41、42、96、104、128、146、575、780、781、786、835、864、869、933、911、920、932、945路等可到达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