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州城遗址

联合创作 · 2023-08-06 10:03

归州城遗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镇,为明、清代遗址。现存城墙是嘉庆九年(1804)所建、光绪年间重修。三峡工程蓄水前,可见长度约1500米的城墙和“迎和”、“景贤”两座城门;三峡工程兴建后,两座城门被搬迁至茅坪凤凰山,城池大部分被水淹没,北部部分城墙暴露在水位线上。

文化

文化特点

归州城遗址是三峡地区现存保存较好的古代县城,体现了三峡地区的传统文化风貌,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建筑特点

归州城整体形似葫芦,俗称“葫芦城”,以红砂岩条石沿山势起伏而筑。

历史

建筑历史

归州古城,位于长江北岸秭归县卧牛山下,现存城墙为嘉庆九年(1801年)修筑。

归州古城始建于三国章武元年(221年)蜀国刘备伐吴时,亦称为刘备城。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秭归县城多次迁徙。直到明嘉靖四十年从长江南岸楚王城(长宁千户所)重新迁回江北刘备城。那一年,因原在江南的楚王城“久雨基地陷裂,城仓倾圮”,时任知州的郑乔上报朝廷,迁回江北。修复江北旧城时,县城中心向原刘备城西南偏移,即归州古城所在地。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州郑乔历经三年,筑归州土城,围400丈,立五门:东(迎和)门、南(景贤)门、西(瞻夔)门、北(拱极)门、鼎新(景新)门。

隆庆元年(1567年),知州王良改土城为砖城,广450丈。

嘉庆六年(1801年),知州甘立朝向朝廷申请府库拨款重修古城。历时三年,于嘉庆九年完成浩大的工程,将归州砖城改为石城。城墙进一步扩大,围542.7丈,高1.9丈。归州城的轮廓是由4米多宽的城墙蜿延伸展围成,形似葫芦,故而也称归州古城为“葫芦城”。修筑归州城墙的石头全是大青石,每块约1米长、半米高(宽)。大青石一块接一块错落而砌,十分美观坚固。因城墙全是大青石砌筑,因此也得名“石头城”。

从嘉庆九年开始,水灾兵燹加上年久失修,古城毁损严重,北门、西门、鼎心门已无踪迹,仅留下南门(景贤门)与东门(迎和门)。迎和门,城门洞为拱券结构,条砖发券,三券三伏。金刚墙为砂岩石砌筑,券砖纵列砌置,城门的木板门已毁,门楼也不复存在,城垛为今人所改。门外的匾额上阴刻“迎和门”三字。城门洞宽3.1米、深6.4米,城砖42厘米×13厘米×10厘米。景贤门与迎和门差不多,只是城台上还保留有菱角牙子。此外,城门洞宽3.58米、深9米,城砖37厘米×17厘米×8厘米。城砖上有“嘉庆九年”及“归州”字样。

归州古城是国家重要文物古迹。由于古城在三峡大坝库区水位线下,秭归政府在大坝蓄水前,将景贤门、迎和门迁到茅坪凤凰山复建。

文物保护

2011年入选宜昌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归州城遗址是明清时期秭归县治所在地,整体形似葫芦,俗称“葫芦城”,以红砂岩条石沿山势起伏而筑。现存城墙是嘉庆九年(1804)所建、光绪年间重修。三峡工程兴建后,两座城门被搬迁至茅坪凤凰山,城池大部分被水淹没,北部部分城墙暴露在水位线上。

浏览 1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