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山朝阳洞石刻造像

陶山朝阳洞石刻造像

共 1898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定为朝阳洞,洞分初洞、中洞、上洞三部分。
朝阳洞洞中原来有一座供奉三教鼻祖的神台,毁于20世纪60年代。
陶山朝阳洞石刻造像
1994年,恢复塑像,分别是道教老子、儒教孔子、佛教如来。

文物特点

综述
陶山朝阳洞是远古时期地壳变化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因洞口南向故称朝阳洞;由于洞内冬暖夏凉,游人走进洞内快活舒服,宋代又名“快哉洞”;洞分初洞、中洞、上洞三部分。
初洞
初洞高8米,宽8米,深14.5米。东壁上刻有1.5米高的像佛1尊。其他高1米以下石佛1组,其中弥勒佛像1尊。靠近门口东壁有营萨像1尊,高0.5米。靠南是关公、周仓、关平的石刻造像。东壁还有清末民初赵广湖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组成的石刻阴纹竹画,上方刻有“弥陀竹”三字。刻石高1.3米,宽0.7米。另外有题刻“潜修”二字,落款“仙坡徐氏莘题,民国初甲子年间同志人郭明涵”。在西壁,有赵光湖一笔书就的大“佛”字,字高1.3米,落款为“大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桂月上旬”,并有其草体诗刻一首,曰:“潜迹避世壮愚蒙,修成丹焰作哑聋,高尚其志归山住,隐名独立不求功。”刻幅高0.5米、宽0.7米。另有民国十二年(1923年),张启秀诗刻的“虫二”(意风月无边),刻石高0.5米,宽0.75米。还有望雪鸿书刻“小有天”三个字。西壁上部又有徐茂莘书刻“三藏”。
中洞
中洞高8米,宽8米。在中洞的二台东壁上有石佛8尊,其中1尊手持宝葫芦和佛珠,头顶有佛光,上方刻字为:“理道始祖杨来如之像”,下方有赵广湖草书石刻“南道无量寿佛”。石像两侧刻有楹联,上联“戒酒禁姻诸恶莫作”,下联“明理达道众善奉行”,横批“园光普照”。偏南警上有刻石一方,宽1米,高0.5米,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徐茂莘、张怀瑾、纪庆芳书刻的正楷“三教渊源”四个字。在西壁还有“退藏”二字。
上洞
上洞,深8米,宽15米,高30米。洞内北壁、西壁佛像计有34尊,分上下四个层次,上部内刻像矮小,有22尊;下部有12尊,高1~12米不等,形态各异。正中为如来佛,左边是十八罗汉、普贤、文殊;西边是观音菩萨等。每尊佛造像均面相安祥端庄、慈眉善目。

文物遗存

刻文
陶山朝阳洞洞口上方有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石刻“朝阳洞”三字,落款为“沙庄刘诠僧人浩乐”。刻石高0.6米,宽1.6米,楷书苍劲有力。在洞外西侧石壁上有高1.2米、宽1米的石刻,其刻文为:“嘉庆八年夏六月八日,长沙唐仲冕由入观远至陶山焚黄树真炎喷中一清凉世界也爱命徒者展昆源书于壁主持人通禧徒心常”。往西还有一方刻石,风化严重,主要记述了修复洞时的发起人姓名和捐资。”从刻文中分析得知,朝阳洞在明代以前就是一座古佛洞,但具体年代无考。洞口东侧近处一石上有赵光湖一笔挥就的”龙虎”二字,字体流畅。又有石刻行书体“可避泰秦三字,旁有释文,寓意是避兵乱无恙,感神之保佑,以此报答神灵。
佛像
初洞、中洞高8米,宽8米,东壁刻有佛像24尊。上洞深约8米,宽约15米,高约30米,洞内北壁、西壁,有佛像34尊。

文物价值

陶山朝阳洞石刻造像是山东省年代较早,时代跨度较大,保存较完整的石佛造像之一,是研究古代石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了解该地区古代宗教文化、石刻造像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陶山朝阳洞石刻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陶山朝阳洞石刻造像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主峰西北侧山崖上的朝阳洞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陶山朝阳洞石刻造像,路程约24.9千米,用时约34分钟。
浏览 1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