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罨画池博物馆

崇州市罨画池博物馆

共 2203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1:37

历史沿革

罨画池始建于唐代,叫东亭、东阁,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宋代始名罨画池,为州衙后圃,因罨画池畔花木亭阁倒影掩映水面如画而得名。明代末年,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清代逐渐修复,因修复者为江南人士,揉进江南园林风格,结合川西山水、民居特色,遂自成一格。罨画池自建成以来,杜甫、裴迪、赵忭、陆游等历史名人流连题咏,留下了不少诗篇。
罨画池民国改称为中城公园,新中国成立后易名为人民公园,改革开放后,又改名为罨画池公园。
2011年,经崇州市委编委批复,罨画池公园更名为崇州市罨画池博物馆。
2024年2月2日,提升改造后的崇州市罨画池博物馆恢复开放。

建筑布局

崇州市罨画池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文庙街169号,全馆占地6万多平方米,池水面积1万多平方米,池畔建有琴鹤堂、问梅山馆、湖心亭等楼台亭阁。以古典园林罨画池为主体,集园林、祠、庙为一体的古建筑群,由罨画池、州文庙以及陆游祠三个景点组成,三位一体的格局,相得益彰,素有川西名园之称。

主要建筑

罨画池园林
崇州市罨画池博物馆中的罨画池园林是中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唐代官署园林,早在唐代,杜甫的诗歌就描写了这座蜀州衙署后园;五代前蜀、北宋和南宋时期有更多文学作品描写池塘和园林建筑;明末战火将园林建筑和花树几乎焚毁殆尽。清初知州蔺开禧重新文庙时初淘池塘;道光年间,知州李象昺移西江桥亭建湖心亭;光绪年间,知州孙开嘉重淘已淤塞的内池。清代历任江南籍官员在原有屋基上逐渐重建了现存池南的园林建筑;民国十九年(1930年)代初,增修白果园刘公堰碑;1960年代,又新建池北若干亭榭。清代入口的暝琴待鹤之轩;被水围绕的山景;纪念北宋清廉官员赵抃的琴鹤堂;罨画池园林占地25200平方米,水面14600平方米,分为外园和内园。内园按照江南文人园林的营造法式修建。
州文庙
崇州市罨画池博物馆中的州文庙背靠罨画池,始建于明洪武初,清初重修,是今四川省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四座文庙之一。文庙坐北向南,从南石牌坊万世师表至北端尊经阁,44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月儿池、宫墙、棂星门、泮桥、戟门、大成殿、启圣殿共四进院落,地势层层增高,布局紧凑,气势宏伟。两侧有圣域闲关、迥廊、鼓乐亭、厢房、东西庑、钟鼓楼对称分布,其中棂星门为三重叠檐牌楼式木结构,如意斗拱,飞檐凌空,为中国仅存。20世纪80年代,为彰显儒道、启发后人,由政府拨款在大成殿和东西庑共塑像60余尊,歌颂孔门风范,记述儒学发展,刻孔子语录100余条。
陆游祠
崇州市罨画池博物馆中陆游祠是为纪念曾在蜀州两任通判的爱国诗人陆游而建,它是除陆游的家乡浙江绍兴外,中国唯一一座纪念陆游的专祠。其主体建筑为明清时期川西民居四合院布局,院前有坝,院后有驿楼、长廊、假山。陆游在蜀州(今崇州)任通判时,游览蜀州山水,深爱蜀州风土,在蜀州写下大量诗篇,这些诗篇成为挖掘和传承天府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展出内容

基本陈列
崇州市罨画池博物馆主要展陈区域“陆游祠”的展览陈列板上,详细介绍了陆游的生平事迹,重点展陈其“公忠体国、廉直传家”的精神品质;“琴鹤堂”恢复了赵抃“江原讲学”的场景,为参观者讲述赵抃任江原县令时开渠引流灌溉农田、暝琴待鹤、江原劝学等故事。
临时展览
2017年9月,罨画池博物馆联合观胜镇人民政府举办国庆川派盆景展。

馆藏文物

综述

崇州市罨画池博物馆中陆游祠内陈列陆游著作、手迹及有关文物,有关陆游的书法、绘画作品一百多件。截至2019年末,崇州市罨画池博物馆藏品数56件/套。

重要藏品

文化活动

崇州市罨画池博物馆主要开展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游学活动、正月初七“人日诗会”、博物馆日和国际旅游日免费开放及展览(每年5月18日、19日)、“9·28”祭孔活动、面向青少年及市民开展文创体验活动。

作用价值

崇州市罨画池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借助古建筑群落、博物馆内的文物陈列,反映社会历史和艺术传统。通过参观和体验,让游客获取历史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所获荣誉

1994年,罨画池被命名为“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7年,罨画池被命名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罨画池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罨画池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013年7月,罨画池被批准设立罨画池博物馆。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崇州市罨画池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文庙街169号。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