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城遗址
萨尔浒城遗址
共 1816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萨尔浒城遗址
萨尔浒城原为建州女真苏苏河部萨尔浒寨。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于当年秋八月收服此城。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三月之交,“”发生在萨尔浒城和界藩城之间。在萨尔浒之战结束后,努尔哈赤从赫图阿拉城移驻界藩城。努尔哈赤在界藩城仅居住了一年多,于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十月迁居萨尔浒山上的萨尔浒城。明泰昌元年(1620年)十月,后金从界藩城迁居到萨尔浒城,建设了军民房舍,于当年十一月建成。明天启元年(1621年)四月,后金又从萨尔浒迁都辽阳,萨尔浒城作为后金后方重镇,继续驻兵防守。
清顺治元年(1644年),辽沈女真人“从龙入关”,萨尔浒城废弃不用。
遗址特色
萨尔浒城总面积约为100万平方米,分东、西两城,东城为外城,西城为内城。内城在西北角,东、南两壁建在外城之内。外城比内城大4倍,东西长1500米,南北900米,城墙主要用土筑,部分用石块。城墙宽2米,高近2米。
萨尔浒城遗址的东城门保存较好,城墙、门道还能找到,城中的建筑已无存。
400多年前,在两城之间有一条苏子河,今已成为水库库区。古城遗址虽三面环水,但因地势较高得以保存至今。
文物遗存
火炮
萨尔浒城遗址出土的铜炮、铁炮
明军使用的铜炮、铁炮萨尔浒古战场附近出土。铜炮筒长73.5厘米,内径6.5厘米,整体呈竹节状,在炮膛中间置一火线圆孔,第一节处刻有“庚午二月匠人制,吾松监铸。为正元”铭文。相比之下,铁炮略短,筒长63.8厘米,内径5.2厘米。在当时,这两种火炮属先进武器。
碑
萨尔浒城遗址碑亭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高宗东巡至萨尔浒城时,亲撰一篇长达3350余字的《萨尔浒之战书事》碑文,建亭立碑于萨尔浒山西南的山岗之上,为祖先歌功颂德。碑文中写道:“由是一战,王基开,帝业定,失岂易乎!”。这座碑完好地保存在沈阳故官博物院里。
研究价值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发布“七大恨”公开反明,再到赢得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用时3年。而努尔哈赤在界藩城和萨尔浒城的两年时光是后金实力迅速膨胀并在辽东站稳脚跟的重要时期,从这一点来说,萨尔浒古城在后金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萨尔浒城遗址对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军事、政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萨尔浒城外城发掘的东门北侧门壁西垛头
历史文化
萨尔浒含义
“萨尔浒”为满语,汉译为木橱,形容山上林木繁茂。萨尔浒城海拔较低,地势也平缓得多,适宜居住。
萨尔浒之战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初一,约十几万明军,兵分四路合围努尔哈赤所在的赫图阿拉城。但因轻敌冒进,山海关总兵杜松一路在萨尔浒城附近与八旗兵主力遭遇,萨尔浒之战由此爆发。
杜松率领的明军约有3万人,是四路明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面对强敌,努尔哈赤上阵指挥,几乎用上全国兵力,集结了几倍于明军的八旗兵,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之便,设下重重埋伏,诱敌深入,趁明军强渡苏子河时,突然发起猛烈进攻。明军不可谓不勇,从早上一直战至傍晚,几次突围,双方绞杀在一起。据《明神宗实录》记载:杜松部被围后,“松率官兵奋战数十余阵……松抡长枪大战,出重围,遇敌将哈都,哈都被刺”“松跃马欲出,而四围如铁,遂殊死战”“杜总兵面中一箭,落马……自午至酉,师尽覆。”据史料记载,明军原计划是在杜松部到达萨尔浒后,要与北路南下的开原总兵马林会师,形成合围之势。但马林部迟迟不见踪影,所定四路夹击计划失败。杜松部覆没后,第二天,努尔哈赤集中兵力主动进攻,采取各个击破策略,打败了马林部等剩余几路明军。
萨尔浒之战从双方的总兵力对比看,明军可能略占优势,但由于明军的将领各怀心思,兵力分散,相较于八旗兵的团结一心、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胜利的天平自然就倾斜了。清皇帝乾隆在追忆萨尔浒之战时,认为后金取胜的根本原因是“惟是父子君臣,同心合力”。
保护措施
萨尔浒城遗址
2019年10月7日,萨尔浒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上马镇东20公里的大伙房水库东部南岸。
交通信息
自驾:自抚顺市抚顺县人民政府开车大约30分钟,路程约17.7千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