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区
地名由来:以境内的荆山得名。
荆州关帝庙
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荆州关帝庙
荆州关帝庙
张居正故居
2022年12月,荆州区被认定为2022年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2年2月,教育部认定并命名荆州区为2021年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
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认定荆州区为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1年9月,荆州区被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2021年8月,荆州区被推荐为2021年湖北省绿色种养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市、区)。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荆州区人口数量为56.34万人,位列荆州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5位,位列湖北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8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881位。
2020年5月,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名单出炉,荆州区榜上有名。
+查看更多荆州区荣誉与相关排名>>
荆州区位于荆州市西北部,东连沙市区,南邻公安县,西与松滋,枝江两市交界,北靠沙洋县和当阳市,长江贯穿境内,是荆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信息中心,为全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的楚陵王遗址所在地,是中国石油机械制造基地、全国粮食棉花生产基地、全国畜禽水产养殖基地、中南地区最大纸品包装生产基地,享有“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香樟之乡”等美誉,境内拥有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核心区——楚纪南城,中国南方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荆州古城墙、“荆州三观”(玄妙观,太晖观,开元观)及综合性大学——长江大学。
2019年,荆州区辖纪南、川店、马山、八岭山、李埠、弥市、郢城等7个镇,东城、西城等2个街道办事处,太湖港、菱角湖等2个农场管理区,1个国家级高新园区——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南高新园,下辖34个社区居委会,115个村民委员会、9个农场生产大队。全区国土面积1045.8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4%。
地势地貌:
荆州区地势以荆州城为界,北部多丘陵,南部为平原。流经和分布的河流,湖泊有长江、沮漳河、虎渡河、太湖港、龙会桥河、夏家冲、菱角湖(含北湖、南湖、余家湖、张家山4湖)。
气候:
荆州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雨水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
土地资源:
全区土壤类型多样,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西北粘、西南砂。域内有水稻土、潮土、黄棕壤土等3个土类,自然肥力较好。
植被:
荆州区森林群落植被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樟树、栾树、杉木、水杉、池杉、杨树、苦楝、枸树、榆树、桑树、栎类和各类经济林树种。灌木群落植被主要有黄荆类、野花椒、榨木、胡枝子等;草本植被主要有白茅草、劂类等。其中正在建设中的菱角湖湿地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水资源:
荆州区水资源丰富,主要来源于天然降雨、过境河流、水系湖泊和深层地下水。过境客水主要来自长江、沮漳河和虎渡河等,水量充足,但高水位时段分布不均,春旱水量不足,汛期绰绰有余。区域内水系湖泊有长湖(庙湖、海子湖)、北湖、南湖、余湖、竹篙湖等6处。全区有水库18座,其中大(二)型1座、中型1座、小(一)型6座、小(二)型10座。
生物资源:
荆州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以植物为最多,动物次之,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等特点。全区植物资源共648种,其中,域内存有300年以上古银杏12棵、400年以上古松树1棵、清代古朴树1棵。全区动物资源有野生动物、家禽家畜、水生动物等种类。其中野生动物共有10个目,140多种。野生动物兽类主要有猪獾、狗獾、黄腹鼬、水獭、华南兔等;鸟类主要有绿头鸭、普通沙鸭、红胸田鸡、黑水鸡、珠颈斑鸠、家燕、麻雀、八哥、喜鹊、鹌鹑、白鹭等;爬行类主要有蛇、蛙、蟾蜍、蜈蚣、蚂蚁、壁虎、地鳖虫、水蛭、白蚁等。家禽家畜类主要有猪、黄牛、水牛、山羊、鸡、鸭、鹅、鸽、马、驴及近年来引进的驯养火鸡等。水生动物类中的鱼类有12目、24科、82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鲫、鳊和鳜鱼,黑鱼及近年来引进驯养的胡子鲶、尼罗罗非鱼、南方大口鲶、斑点叉尾鲴、加州鲈鱼、黄颡鱼等,其他水生动物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虾、蟹、鳖、龟等。此外,区域内长江水域中生长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鳍豚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等10多种珍稀水生动物。
人口状况:
2019年末,荆州区常住人口191028户,585523人,其中城镇442235人、乡村143288人,城镇化率达75.5%。全区公安部门户籍人口548844人,其中非农户籍人口375038人,农业户籍人口173806人;全年出生人口性别比100:95.49。
历史沿革:
“荆州”最早见于《尚书•禹贡》。
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荆州为其一。
时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将国都自丹阳徒郢(今县城北5千米处纪南城)到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楚国连续20代王在此建都共400余年。
自公元前689年至公元963年,先后有六个朝代的34个帝王在此建都立国,历时500余年。
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公元前689-278年,楚文王熊赀将国都从丹阳(宜城)徏郢(纪南城)。
公元前278年,秦灭楚,分郢地置江陵县,为建县之始。
公元前206年4月,西汉楚霸王项羽封共敖为临江王,都城江陵。
公元前155年,汉桓帝刘志封其子刘阏为临江王,建国江陵。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将中原华夏设十三州,治所江陵,隶属荆州。
西汉末年(9-23),王莽篡汉建新,将江陵县改为江陆县。
东汉(79),汉章帝刘烜徏封巨鹿王刘恭为江陵王,改南郡为国。
三国时期(222),东吴大帝孙权封陆逊为江陵侯。
西晋(289),晋武帝司马炎徏封第五子司马玮为楚王,建国江陵。
东晋(317)晋元帝司马睿将云中、九原、定襄、宕渠、广牧、新丰六县置于江陵,南郡、江陵治所同在荆州城。
404~405年,晋安帝司马德宗被挟持江陵建都。
南北朝(501~502),齐东昏侯萧宝融在江陵称帝,史称齐和帝,都江陵。
552~554年,萧绎在江陵即帝住,史称梁元帝,定都江陵。
555~587年,萧詧建后梁国,建都江陵。
隋(618-621),萧铣起兵反隋,沿用梁制,徏都江陵。
唐636年,唐太宗李世民封赵王李元景为荆王,荆州都督治江陵。
760年,唐萧宗李亨升荆州为江陵府,建南都。
五代十国924~963年,荆南国高季兴、高从诲、高保融、高保勗、高继冲四世五主建国,国存40年,都城江陵。
明1364年,明太祖朱元璋,改中兴路为荆州府,府置江陵。
1378年,朱元璋封其第十二子朱柏为湘王,建国荆州(治江陵)。
1399年,明惠帝(朱允炆)封北疆辽王朱植改封荆州。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九年(1601)封其第六子朱常润为惠王,建国江陵。
清(1683),清圣祖康熙(玄烨)设荆州驻防八旗将军府于江陵城,历时228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国。
12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江陵,设江陵县知事公署。
1932年,省政府在江陵设立第七专员公署(后改为第四行政区)由专员兼任县长。
1942年,成立汪伪县政府,至民国34年(1945)8月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垮台。
1949年7月15日江陵解放;10月成立江陵县人民政府,时称“人民委员会”同年荆州专员公署建立,置江陵。
1967年“文化革命”期间的1967年1月县人民武装部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3月成立“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代理政府部门。
1968年,8月成立江陵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1月第九届县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恢复江陵县人民政府。
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湖北省荆州地区、沙市市合并设立荆沙市的批复》国函〔1994〕99号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地级)和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区。
荆州区辖原江陵县的荆州、川店、马山、李埠、弥市5个镇和纪南、八岭山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荆州镇。
1995年2月,经上级批准,撤销荆州镇,分设东城、西城、城南、荆北四个办事处,城南办事处与城南经济开发区合署办公。
1995年5月~10月,选举正副区长7名,成立荆州区人民政府至今。
2004年9月,全省农场体制改革,将太湖港、菱角湖2个国营农场划归荆州区管辖。
2019年6月经市政府审批,增设凤凰街道。
现荆州区辖东城、西城、城南、凤凰4个街道,纪南、川店、马山、八岭山、李埠、弥市、郢城7个镇,太湖港、菱角湖2个农场管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