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20-01-01 00:00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扎实开展改革攻坚行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运行稳定恢复,高质量发展势头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综合

经济发展好于预期。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078.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7.01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1235.87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1516.11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3:41.8:47.9调整为10.6:40.2:49.2。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60146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732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991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7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2%,两项指标均在控制目标范围内。

物价总体涨势温和。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0%。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食品价格上涨10.3%,非食品价格上涨0.2%。

 

二、重点战略

动能转换初见成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3.44%,比上年提高4.96个百分点。2家企业入围全国、5家入围省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增“瞪羚企业”1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家。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8.2%,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0.1%,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1%,电子器件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8%,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8.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8.6%,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6%。新动能培育明显提速。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8.8%,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化工和医养健康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3.2%、41.3%和21.5%。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整合涉农资金49亿元支持475个乡村振兴项目,23个项目入选省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新建高标准蔬菜园区13个,新建和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46处,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2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家,“德州味”市级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完成注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123公里,改厕1.38万户,农村“户户通”、饮水安全工程提前完成,创建省级美丽村居试点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通过省级验收。农村改革成效明显。发展农民合作组织1.78万家、家庭农场4718家、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2425家,土地流转面积388.3万亩,占承包地的47.6%。

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扎实推进。高质量编制《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541”产业体系。在全省率先推行链长制,细分33个产业链,按图索骥、有的放矢,推进补链延链强链,实施“双50强企业”培植三年行动,制定工业强市20条,平台类、产业链项目加快聚集。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医养健康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25%、43.9%、50%、39.3%和50.9%。

三大攻坚战成果丰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市10040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脱贫人口年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519元增加到2020年的8608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PM2.5、PM10、SO2、NO2平均浓度分别改善7.5%、10.8%、7.7%、15.2%,空气优良天数228天、增加42天。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9158辆,发放补贴8343.5万元。河湖长制常态化落实,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河湖13条。雨污分流改造237公里,26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主要河流断面优良比例提升20%。调引黄河水12亿立方米,封停地下水井825眼。造林13.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化解不良贷款88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1.35个百分点。在全省创新出台“担10条”,为45家企业提供融资担保7.33亿元,为25家企业提供续贷周转资金32.2亿元。妥善处置“僵尸企业”33家。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第一工程,制定流程再造“1+14”制度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1项措施,企业开办半天完成,简易项目审批时间由45天减至7天,59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市域通办,34类事项实现鲁冀津33个县市区跨省通办。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34位,比上年提升13个位次。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8.81万户,比上年增长32.0%。其中,各类企业3.03万户,增长19.8%;个体工商户5.41万户,增长32.6%;农民专业合作社3756户,增长433.5%。年末,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47.62万户,增长11.5%。

三、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4.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9%。粮食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58.77万吨,比上年增长1.1%,创历史新高,连续2年稳定在750万吨以上。其中小麦产量375.05万吨,增长0.7%;玉米产量381.12万吨,增长1.6%。全年棉花产量2.79万吨,增长3.3%。油料产量1.39万吨,下降15.1%。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647.2万吨,增长1.9%。全年主要畜禽肉类总产量61.40万吨,禽蛋产量(不含小品种)46.00万吨,奶类产量29.28万吨,水产品产量5.88万吨。

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园四级联创机制,2020年,评选出12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增2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6个、市级22个。发展“新六产”示范县8个,“新六产”示范主体74个。培植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2个、省级产业强镇11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101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4家。全市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认证“三品一标”产品782个、面积723.6万亩,占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的78.6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

四、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0.3%;股份制企业增长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1.3%;私营企业增长6.6%。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0.03%,制造业增长5.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9%。六成行业持续增长。全市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7%,纺织业增长7.3%,金属制品业增长31.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4%,汽车制造业增长8.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2.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8%。六成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在统计的25种重点工业产品中,15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增长面为60%。

工业盈利水平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21.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下降10.5%;股份制企业增长19.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1.0%;私营企业增长31.5%。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1.8%;制造业增长21.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7.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4元,比上年下降0.1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3%,提高1.0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壮大。资质内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98家,比上年增加12家。完成总产值344.09亿元,比上年增长2.5%;竣工产值139.65亿元,增长9.3%。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222家,比上年增加20家,完成产值330.65亿元,增长4.2%;竣工产值133.05亿元,增长15.4%。专业承包企业76家,比上年减少8家,完成产值13.44亿元,下降26.7%;竣工产值6.60亿元,下降47.1%。

五、服务业

服务业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9.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42.7%,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4%,其中,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6%,非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5%。

交通运输平稳回升。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4873.44公里(不包括村级道路),其中高速公路398.67公里。公路客运量753万人,比上年下降60.5%,客运周转量52983万人公里,下降67.5%;公路货运量13724万吨,增长0.4%,货运周转量2770416万吨公里,增长0.4%。年末公交营运车辆1920辆,营运线路307条,运客量1878.22万人次,其中市区公交营运车辆703辆,运客量 1306万人次。年末营运出租汽车4248辆,运客量5679.4万人次,其中市区营运出租汽车2405辆,运客量3978.5万人次。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24.2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8.9%。其中,汽车119.42万辆,增长8.5%。全市实现行政村100%通公交(客车),公交化比率已达93.2%。新建行政村候车亭、牌4020个,完成4846个行政村物流网点建设任务,全市行政村物流网点覆盖率超90.1%,乡镇物流服务站100%覆盖。

邮政电信加快发展。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33.45亿元,比上年增长52.9%。其中,快递业务收入23.46亿元,增长88.0%。邮政业务总量57.86亿元,增长60.4%;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30亿件,增长79.5%。电信业务总量288.1亿元,增长26.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8万户,比上年末下降6.5%;移动电话用户526.3万户,增长0.3%。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68.5万户,新增11.7万户。

六、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基本稳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2.9%,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3.3:33.4:63.3。重点领域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0%,占全部投资比重为23.4%,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增长4.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1.4%,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卫生行业投资增势良好,增长116.0%,补短板惠民生效果显著;全市5G基站正式启动建设,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投资增速高达1157.2%。

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1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房屋施工面积3836.45万平方米,增长13.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104.71万平方米,增长13.6%。房屋竣工面积509.24万平方米,下降5.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428.68万平方米,增长7.7%。商品房销售面积693.25万平方米,下降7.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50.49万平方米,下降6.7%。商品房销售额469.01亿元,下降4.3%。其中,住宅销售额444.34亿元,下降3.1%。

七、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加快复苏。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4.4亿元,恢复至上年水平。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73.3亿元,下降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1.1亿元,增长1.5%。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021.9亿元,增长0.2%;餐饮收入额92.5亿元,下降2.2%。按行业类别统计,批发业零售额87.1亿元,增长4.0%;零售业零售额934.2亿元,下降0.2%;住宿业零售额11.2亿元,下降8.2%;餐饮业零售额81.9亿元,下降0.7%。限额以上单位主要商品销售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1.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4.9%,五金、电料类增长13.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52.9%,化妆品类增长120.3%,汽车类下降1.8%。网络零售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35.2%。

八、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逆势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38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进口139.62亿元,下降2.0%;出口247.24亿元,增长21.6%。按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出口6.69亿元,下降2.5%,三资企业出口59.12亿元,增长12.1%,民营企业出口181.43亿元,增长26.3%。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212.62亿元,增长24.8%;加工贸易出口32.49亿元,下降0.8%。按大类商品分,纺织服装出口26.66亿元,增长19.4%;机电产品出口125.26亿元,增长17.9%;化工产品出口39.70亿元,增长4.1%;农副产品出口21.02亿元,增长15.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42亿元,增长25.4%。

新兴市场出口实现全面增长。2020年,我市对新兴市场出口实现全面增长,其中对南美洲、中近东、俄罗斯、东盟和非洲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39.4%、38%、35.4%、34.4%和31.2%。传统市场中,对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欧盟出口分别增长32.3%、28.1%、19.8%、11.2%和3.6%;对香港出口下降4.1%。

利用外资较快增长。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家,比上年增长8.3%;实际使用外资2.66亿美元,增长66.1%。

对外合作稳步有序。新增境外投资企业11家,实际境外投资7.22亿元,比上年增长3.7%。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3.2亿元,与上年持平。

九、财政金融

财政支出保障有力。2020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税收收入154.21亿元,下降1.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民生支出达到376.53亿元,占比为78.2%。教育支出82.61亿元,增长4.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2.47亿元,增长21.5%;卫生健康支出51.91亿元,增长11.9%。

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270.51亿元,比年初增加488.08亿元,增长12.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054.00亿元,比年初增加453.44亿元,增长17.4%。各项贷款余额2533.93亿元,比年初增加319.93亿元,增长14.5%。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289.20亿元,比年初增加210.93亿元,增长19.6%;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244.68亿元,比年初增加109.01亿元,增长9.6%。金融服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培植首贷企业5501家,是去年的3.97倍,首贷金额34.2亿元,是去年的3.11倍。普惠口径小微贷款261.35亿元,比年初增加56.43亿元,是去年增量的1.6倍。

保险业平稳发展。实现保费收入132.68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8.09亿元,增长10.1%;人身险保费收入94.59亿元,增长5.1%。赔款支出38.55亿元,增长21.1%。其中,财产险21.17亿元,增长26.3%;人身险17.38亿元,增长15.3%。

十、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发展良好。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0所,高校附设中职班5所,当年招生1.65万人,在校生4.52万人,毕业生1.29万人,专任教师2701人。普通高中31所,招生4.03万人,在校生11.15万人,毕业生3.39万人,专任教师 9043人。初中172所,招生6.72万人,在校生20.23万人,毕业生6.88万人,专任教师16350人。小学680所,教学点196个,招生7.54万人,在校生43.13万人,毕业生6.72万人,专任教师 28016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56人及以上大班额全面消除,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8.8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8.7%。幼儿园1931所,在园、班儿童22.89万人。154所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完成整治,新建幼儿园56所,新增学位2.3万个,学前教育入园率、公办率和普惠率分别达到91%、50%、87%。特殊教育学校13所,招生398人,在校生1904人,毕业生264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4家,新增省技术创新中心3家、省新型研发机构13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91家。全年转移转化科技成果306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57.16亿元,增长107.6%;55个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立项。年末,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4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46家,市级314家),重点实验室157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15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国家级4家,省级8家)。获科技成果奖143项,其中国家科技奖2项、省科技奖6项。全年商标申请18748件,比上年增长25.8%;商标注册10378件,下降0.5%。专利授权量8385件,增长74.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11件,增长40.8%。截至年底,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063件,比上年增长16.6%;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55件,比上年增加0.50件。

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5527个。其中,医院120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卫生院126家。共有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55个、精品特色专科13个、重点培育专科36个,省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特色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7个。基层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达到标准化要求,5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119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基本标准,14家村卫生室达到省级标准、61家卫生室达到市级标准、260家卫生室达到县级标准。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国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馆6个,全年共演出1740场次。文化馆(站)146个,美术馆4个,公共图书馆12个,藏书238.06万卷(册)。博物馆、纪念馆16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46处,其中,国家级4处。精品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杂技《高椅》、歌曲《中国船号震天地》等6件文艺作品荣获市级表彰,音乐类歌曲《再唱井冈山》、杂技《桌圈》等7件文艺作品荣获“长河文艺奖”。歌曲《那就是我》、戏剧《我要回家》入围山东省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7482场,行政村覆盖率94.2%。放映公益电影5.2万场次,“全民阅读”活动69场次,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31.29万册。城市电影院27家,比上年增加5家。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1.5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万户,增长4.0%。拥有广播电视台11座。广播播出节目12套,全年播音时间约53903小时;电视节目13套,全年播出时间约75226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96万个,体育场地面积1279万平方米。承办1项省级体育比赛,共获得奖牌(省以上体育赛)46枚,其中,金牌10枚,银牌15枚,铜牌21枚。

十一、民生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26元,比上年增长4.5%;人均消费支出15610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94元,增长3.7%;人均消费支出17861元,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6元,增长6.0%;人均消费支出13109元,增长2.5%。

城市建设日趋完善。年末城市(县城)建成区面积454.5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94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30.89公里,新增8.76公里,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122.76平方公里,新增37平方公里。累计建成运行城市污水处理厂29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5座;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7万吨/日,新增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0.3万吨/日。新增城市(县城)新增清洁取暖面积679.74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年末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101.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79万人。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6.86万人,增加0.7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30.24万人,增加7.78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3.22万人,增加5.4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57.02万人,增加2.34万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上年的520元提高至550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5.97万人,增加3.47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 7197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5.15万人,增加2.72万人。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人均月增资143元;居民基础养老金上涨到每人每月142元,97.74万名老年人受益;失业保险金标准调至每人每月1395元。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32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684元,比上年提高198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88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511元,比上年提高146元。五保对象2.46万人,供养支出2.3亿元。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25个,床位1.56万张。新增养老床位0.24万张,新增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9处,新增农村幸福院8处,新增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8处,培育或引进专业养老服务组织5家,对19处敬老院进行了改造提升。

保障安居工程顺利进行。全市新开工棚户区改造安置房9495套,基本建成2423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805户。全市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97个,完成投资6.80亿元,改造面积261.24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5203户。

安全事故防控有效。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30.5%和12.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11,十万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1.71。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相关数据将通过《德州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进行公布。

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5.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一是指辖区内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二是指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三是指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6.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

7. 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8.“市区”指德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运河经济开发区合计。

时光轴

RAG20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扎实开展改革攻坚行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运行稳定恢复,高质量发展势头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一、综合经济发展好于预期。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078.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7.01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1235.87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1516.11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3:41.8:47.9调整为10.6:40.2:49.2。RAG-ES2024-09-12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60146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732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991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7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2%,两项指标均在控制目标范围内。物价总体涨势温和。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0%。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食品价格上涨10.3%,非食品价格上涨0.2%。 RAG-ES2024-09-12
二、重点战略动能转换初见成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3.44%,比上年提高4.96个百分点。2家企业入围全国、5家入围省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增“瞪羚企业”1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家。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8.2%,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0.1%,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1%,电子器件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8%,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8.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8.6%,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6%。新动能培育明显提速。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8.8%,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化工和医养健康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3.2%、41.3%和21.5%。RAG-ES2024-09-12
浏览 5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