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昌路遗址
宁昌路遗址
共 2017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2:10
历史沿革
宁昌路,为元代中书省“腹里”二十九路之一,设昌王府,领宁昌县。最初为辽降圣州城址,因辽太宗在此出生而取名降圣,故习称“降圣州”。至元代成为宁昌路的路址昌王府,为亦乞列思部首领李秃的封地。
清哈达清格在《塔中沟纪略》记载:“敖汉王五十家子土城。塔子沟北去三百八十里至黄花圈五十家子有土城一座,南北长八十丈,东西宽七十五丈,城中有八角塔一座,高十余丈,上系铜铃,悬有铜镜七面,墙垣玲角俱各完固,塔下存枯井一围。自塔北门而入,井中黑暗,沟深四五丈。城内无房屋人烟,建塔年月亦无可考。”
宁昌路遗址
1974年,农田基本建设会战时,宁昌路遗址城内建筑群遗址被夷平。
宁昌路遗址万寿白塔砖雕
1995年,宁昌路遗址万寿白塔地宫被盗,敖汉旗博物馆经行了清理,出土了唐卡、泥塑佛像、铜钱、铜镜以及一批元代柱础、石狮子、飞马石雕、石蜗首、龙凤纹琉璃瓦等,发现有部分银器及一枚“至大元宝”金币,系孤品。
遗址特点
综述
宁昌路遗址城垣夯筑而成,占地面积方圆1千米,城墙残高2米,南北宽约250米,东西宽约225米。其外还有一重城墙,边长约600米。由于耕作的原因只能看到灰带。城内外地表曾有建筑群遗址残留,农田基本建设会战时均被夷为平地。
万寿白塔
宁昌路遗址万寿白塔
宁昌路遗址城内的中轴线偏北方向耸立着一座砖砌辽代中期佛塔,名“万寿白塔”。塔为八角形密檐空心塔,塔檐共十三级,高34米,底边宽6米。塔刹部分为元代维修时另加的,其余为辽代建筑,但在维修时替换增补的建筑构件既有元朝的也有明朝的。塔身各角为转角柱上承斗栱,正中为佛龛,各龛内泥塑佛像多数已经毁坏。龛上为华盖,两角有对称的飞天,龛两侧是半浮雕式立佛。飞天呈半裸体,姿态轻盈飘逸,下有祥云。这些半浮雕原本是彩绘浮雕,多已脱落。该塔塔座分四层,下数第一、三层是仿木结构的砖雕;第二层有半浮雕图案;第四层为砖雕栏杆,上格是“万”字形图案,下格是飞龙和花草纹相间的雕刻。第四层之上是一大朵莲花,将塔身托起,已残损。
文物遗存
综述
宁昌路遗址出土了唐卡、泥塑佛像、铜钱、铜镜以及一批元代柱础、石狮子、飞马石雕、石螭首、龙凤纹琉璃瓦等,发现有部分银器及一枚“至大元宝”金币,系孤品。
至大元宝金币
宁昌路遗址出土“至大元宝”金币,直径2厘米,重1.4克。面文为“至大元宝”楷书,直读,光背,背面无文。此币非正式行用货币,是元代贵族妇女所戴饰物中的“春钱”。
元青花高足龙纹杯
元青花梨形壶
宁昌路遗址出土元青花梨形壶
元青花梨形壶出土于元宁昌路遗址东北8千米的青山村,现存于内蒙古新州博物馆。壶高9.5厘米,最大腹径9厘米,口径3.6厘米,底径4.2厘米,垂腹,细白胎,平底无釉,底心内凹,胎釉结合处泛火石红,壶体如梨形,执柄和流均残失,盖缺失,壶体两面各绘一丛茶花,执柄下方残端有少许线纹,流残端近腹壁有少许火焰纹,青花釉莹润见缩釉点,青花发色浓艳,浑染和勾线相结合,着墨重处有锡光,呈蓝褐斑点,晕散明显。
研究价值
宁昌路遗址出土的元青花高足龙纹杯和梨形壶,为宁昌路蒙古贵族的高档生活用具,或茶具或酒具,结合其工艺特点及历史背景,应属元代至正年生产的青花高级瓷器,为元代青花瓷器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宁昌路为元代中书省“腹里”29路之一,领宁昌县,曾是内蒙古东部元代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宁昌路遗址的发掘使这座历史名城地理位置得到明确。为研究宁昌路故城的军事、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宁昌路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宁昌路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玛尼罕乡五十家子孟克河西岸平地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政府开车前往宁昌路遗址,路程约31.9千米,用时约36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