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庙行宫
龙王庙行宫,原名“敕建安澜龙王庙”,位于江苏省宿迁市皂河镇通圣街与行宫路交叉口东北角,属皂河古镇景区内景点。龙王庙行宫占地面积36亩,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并建亭立碑,故又有“乾隆行宫”之称。
文化
建筑特点
龙王庙行宫为四院三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官式建筑群,具有清代北方宫式古建筑群特色。行宫建筑布局对称,轴线分明,分列殿宇15座,中轴线上建筑物主次分明。
整个建筑群由六大部分组成,最南端为古戏楼,主要用于一年一度的农历正月初九庙会及清帝驾临看戏之用。古戏楼向北,为青砖铺设的宽阔广场,广场两边有两根六丈高的神杆(俗称旗杆)神杆两边有相对应的“河清”、“海晏”牌楼。山门正门的正上方,青砖镶嵌着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7个镏金大字——“敕建安澜龙王庙”和一方“乾隆御笔印”。
历史
建筑历史
龙王庙行宫,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二十三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各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占地36亩,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宫式建筑群。
1950年至1956年,庙内僧人被陆续遣散,龙王庙交由皂河镇人民政府房管所管理使用。“文化大革命”中,龙王庙御碑、石狮及部分古建筑遭毁。
1982年、1988年、1992年、1993年,省、市、县三级政府耗资100万元分别对龙王殿、御碑亭、钟、鼓楼等进行了规模修缮。
1992年春,龙王庙行宫正式对外开放。
文物保护
1983年,龙王庙行宫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龙王庙行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成立宿迁市龙王庙行宫文物管理所。
2014年,龙王庙行宫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主要景点
御碑亭
御碑亭平面呈六角形,面积53平方米,十二根朱红抱柱擎托着六角重檐攒尖顶的伞状黄色琉璃瓦屋面。因其为皇家“敕”建,黄色瓦饰,形状如伞,人们又称之为“皇伞”。碑亭正中耸立着一块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镌刻“圣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圣旨全文,主要内容记叙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庙的原由和修建的经过。
钟鼓楼
在御碑亭的两旁,建有钟、鼓二楼。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建筑的形制、布局、尺度相同,每座建筑面积103平方米,重檐歇山卷棚顶,屋面苫盖筒瓦。
怡殿
御碑亭的北面是怡殿。位于中轴第一道院和第二道院的相交处,占地面积66平方米,面阔四间,进深三间,怡殿正门悬挂“法雨慈云”大匾一块,殿内供奉杨、柳、杜、孟四大金刚坐像,分别持宝剑、雨伞、琵琶、蟒蛇,象征“风调雨顺”。
禹王殿
中轴线北端是禹王殿,也叫观音殿。禹王殿属于宫式大作,重檐硬山,屋面饰黄色琉璃筒瓦和龙吻,大殿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360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坐落在青石板筑成的1米高的须弥台上,殿高20多米,是“龙王庙行宫”内最高的殿宇。底楼额枋上悬挂“功崇利薄”镏金大字的朱红匾额一块。大殿的明间南海观音趺坐在莲花座之上。二楼的楼板是由304块纵横组合的绘有龙风呈样彩色画面的木板吊制而成。东西两头暗间,分属方丈室和藏经室,由暗间扶梯登楼即可进入顶层。大禹王像就置于顶层的中央。
民俗活动
自清代以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这三天,为皂河安澜龙王庙庙会之日。届时众多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佛,祈福求祥。附近山东、河南、安徽几省的坐贾行商、民间艺人也纷至沓来,云集皂河。因正月初九为庙会“正日子”,故当地又习惯称之为“初九会”。庙会期间所有逛庙会的人们一起参拜龙王,人山人海,庙会被列为苏北地区36处香火盛会之首。数百年来,年年如此。
2013年开始,皂河庙会更名为皂河龙王庙会文化旅游周,并于2013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五开幕,首次将原先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初十为期3天的龙王庙会会期改为正月初五至正月初十,为期6天。旅游周期间有民俗文艺演出、财神日祭财神、相约古镇赏花灯、乾隆皇帝半朝銮驾仪仗队游庙会、柳琴戏表演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