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宫

四圣宫

共 1221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09:50

历史沿革

四圣宫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70年)。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民国七年(1918年),四圣宫曾进行整体修缮。
2009年,翼城县相关部门对四圣宫整组建筑群进行全面修缮。

建筑特点

四圣宫为单进院,坐北向南,沿中轴线自南向北建有舞楼、献殿(已毁)和大殿,大殿左右两侧各置侧殿,殿前东西两侧各设配殿和观戏楼(看楼),总占地面积为1270余平方米,是祭祀尧、舜、禹、汤“四圣”的场所。除正殿和舞楼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建筑均为明清时期建造或修葺。
四圣宫导示图

主要建筑

正殿

正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台顶为单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脊饰,圆木柱,素平础,内设塑像均已被毁;大殿前原有献殿三间也被拆除,仅余柱础;侧殿为清代建筑,悬山顶各三间;东西两个配殿皆为两层,每层均为三间;配殿之南均设二层看楼,每层各六间,进深五檩四椽,悬山顶,为清代建筑。
正殿

舞楼

舞楼坐南向北,小三面观,单檐歇山顶,黄绿琉璃屋脊,山花东西向,内顶为斗八藻井,四角立高3.831米、直径0.50米的圆木柱,上承大额枋,下为覆莲础,与正殿相对而建,为典型的元代建筑。大额枋上施五铺作斗拱四攒,四转角皆用鸳鸯交首栱铺作五缝,中缝出45°斜栱。四角抹角梁,上承老角梁,再承垂柱至交金处,补间铺作后尾挑起垂柱,上承井口枋,枋上施八攒斗拱,栱上用由戗插入正中的雷公柱,成斗八藻井。台口阔6.948米,进深8.169米,台面距内顶高8.985米,平面近正方形,基高1.678米。设后山墙,两侧又设深2.936米的山墙与后山墙相连,成小三面观形制。
舞楼

文物遗存

四圣宫内遗存有明嘉靖三十八年《西闫曹公里重修尧舜禹汤之庙记》碑。碑载:“……我里之庙,神在此而不□彼,此其起于至正,建于村北,分社人为三甲,今享祀与□时,致诚致□致□散斋为最得矣”。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四圣宫舞楼为中国现存较早的戏台之一,对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四圣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四圣宫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西阎镇曹公村。

交通信息

自驾:从翼城县出发途径G241—西南线—日凤线—四圣宫,全程大约41千米。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