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留养村

联合创作 · 2023-08-13 18:25

东留养村地处轵城镇政府驻地西部2公里的丘岭脚下。东与西轵城村接壤,西临郭木线和西留养村相对,南依焦枝铁路,北邻金桥新村。村域面积2.47平方公里。辖东留养、小刘庄、李太令庄等3个自然村,13个居民组,共830户,3200人,耕地面积2950亩。

1978年11月,新乡地区文物普查队在留养村北采集到石斧、石刀、石锥、甑、盆等碎片,鉴定为龙山文化。据此推断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在此繁衍生息。相传,武王建立周王朝后。为了尽快修复战争创伤,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便广施仁政,在此收养鳏寡孤独者,日久成村,名称留养。经朝历代,人口增多,村庄扩展。有村民于村东又建新村,袭原名。大约明朝初年,因两村相邻,同名不易使用,便按其方位分别叫东、西留养。东留养村最早定居的家族已无考证。有家谱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张姓先祖张义(字古城)由山西省平阳府翼城县崔庄迁入;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王姓第五代族人王能由南姚村迁入居小刘庄;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前后,卞氏先祖卞谨,由山东菏泽县迁入;清咸丰年间西留养李太令迁入后,居村北,起名李太令庄。马姓、刘姓、卫姓、任姓等家族传言先后迁入于洪武年间,但无文字可考。

东留养村历代重视厚植文脉。建国前有私塾多处,子弟们农闲读书,农忙劳作,遵循着“耕读传家”的家训。解放后,村设公办小学。1957年自办民办初中,1959年成立小学高级班,1974年自筹资金建校舍,请教师,学校设高中班2个,教育办得红红火火。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东留养村掀起集资办学新高潮,投资50余万元,建规模为16个教室、2个实验室的综合教学楼,荣获了“河南省集资办学先进单位”称号,并立碑记。民国时期有2名学子考入黄埔军校,名入国家抗日英雄榜。现在,毕业于清华大学(1人)、北京大学(2人)和留学于英国剑桥大学、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等10余名优秀学子,皆已成为国内外文化名人和商界翘楚。

东留养村自古以农为主。丘岭地占三分之一,土壤贫瘠,且水土流失严重。下湿地有三分之一。下湿地雨天一片沼泽,旱天硬如石板。20世纪50年代,村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挖六纵三横排涝渠,将下湿地变为旱涝保丰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持续十余年,填沟造田,平整土地,打井修渠,引沁河水到丘岭,变世代干涸地为水浇地。1978年,东留养荣获轵城乡人均粮食贡献一等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业大村,人们从此摆脱了“红薯干、红薯馍、没有红薯不能过”的苦难生活。

东留养村注重发展多种经济。1981年建大队面粉厂。1989年建具有12个货位的大型民用货场。1993年,村建养猪厂。1995年投资300余万元,建金属镁厂。2004年,村委与开发商合资,建东留养商务楼。2007年,东留养获“济源市人均收入先进村”。2008年,人均收入8000元(轵城镇时为6625元)。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各项公益事业也蓬勃发展。村中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排水、供水、天然气、通讯网络等设施完备,幼儿园、医疗所、小游园、垃圾中转站等服务设施齐全。

东留养村附近有济源黄河三峡、济源王屋山风景区、五龙口、银河峡、双房村乡村旅游景区、王庄村乡村旅游景区等旅游景点,有济源冬凌草、济源核桃、天坛砚、寺郎腰大葱、济源盘砚、济源玉皇李等特产,有愚公移山传说、邵原神话群、开封夜市、灯彩(汴京灯笼张)、撂石锁等民俗文化。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