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

联合创作 · 2023-09-06 12:50

本書構畫「忠」概念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演變,並嘗試藉此闡明其功能與特質。在春秋到戰國早期的政治思想中,「忠」和「忠信」概念對於國家社稷的生存幾乎是最高價值,而且到戰國中期更具有涵蓋「天下」的普遍性。然而在戰國中期以後,道家與稷下思想家如慎到等人開始批判「忠」的價值,並且將原本以道德動機為主要內涵的「忠」概念、轉變成以個人利益為主要實踐動機的「忠」概念。面對此趨勢,戰國晚期的《荀子》和《呂氏春秋》都試圖重新界定「忠」對國家運作的正面價值,而《韓非子》雖然基本上接受稷下學者之「反忠論」,但還是肯定「忠臣」是國家社稷安定的關鍵角色。本書也對中日韓及歐美學者過去研究「忠」概念的成果有詳細評述。

佐藤將之(Sato, Masayuki)

1965年日本川崎市生。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政治觀念」、「荀子哲學」以及「東亞比較思想史」。著有《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 (荀子禮治思想之研究)》(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以及〈掌握變化的道德──荀子「誠」概念的結構〉(《漢學研究》,27-4,2009)等論文。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